刘邦称帝后为什么要大肆屠杀功臣?野史趣闻

2018-09-10 14:30:30

在楚汉争霸中,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盛世王朝大汉帝国。然而,刘邦称帝后,却做出令人发指的举动来——大肆屠杀功臣。刘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过于自卑。

这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刘邦是挥之不去的。从小受人岐视,长大了受人压迫,中年被人追赶,直到年过半百才被万众景仰。这是一个发家的过程,也是一个脱变的过程,但刘邦直到死,恐怕心里还是无法消除那种如影相随的自卑感的。比如说,他首先攻入咸阳,降服子婴后,他对宫中之物进行了封存,不敢动一丝一毫,甚至连宫女也能坐到坐怀不乱。这其中固然有萧何的劝阻之功,但恐怕刘邦内心自卑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的。

试想想,刘邦革命之初,会想到自己能成为第一个占领咸阳,推翻暴秦的人吗?显然没有想到,在群雄并起的年代,他无论出身还是蓄备都不如其它其它革命英豪们,他虽然有“取而代之”远大理想,但在这个程中,他其实还是有所保留有所收敛的,因此,面对这突出其来的大功和良好局面,他在高兴之余显然还是心有余悸的,显然还是心有顾虑的。经过萧何的提点后,他马上就做到了守身如玉,与其说他明白了对手项羽的强大,不如说他明白自己的不足。

其次,超级不自信。

刘邦没有丰厚的家底,没有强硬的后台,没有强大的关系网。一切都要靠自己,面对风雨,而临生存,陷入绝境时,动摇甚至绝望也就在所难免了。

比如说刘邦刚开始革命时,获得的第一桶金——拿下沛县时,别人请他“对号入座”当大王时,他拒绝了,经过三番五次的劝与推,最终刘邦“勉为其难”地做出这样的决定:当大王就不必要了,就当个沛公吧。刘邦的推让,固然是其成熟的政治手段的展现,但另一个因素却也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这便是不自信。

最后,过于自私。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从农民出生的刘邦同样离不开这种小农意识。因此,自私自立之心一直包围着他。在彭城之城逃亡过程中,为了自己活命,不惜把自己的一对儿女推下马车,就足以说明刘邦的残酷无情,而这个残酷无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自私心里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再比如说刘邦踩在项羽的尸骨上号令天下后,他并没有如释重负,而是选择了打压功臣,于是乎,韩信、英布、彭越等立过赫赫战功的人被他用妙计一个个斩尽杀绝,就连他最为信任的两大功臣兼朋友萧何和张良也不放过。好在萧何和张良都是聪明绝顶之人,他们对刘邦的想法知之肚明,都及时积极地做出了应对之策。总之,刘邦对手下的功臣防备得非常周到则细致,而群臣在他手下做事,个个都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掉入万丈深渊。

本文作者:历史是道下酒菜(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