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何开国皇帝爱杀功臣 前有刘邦,后有朱元璋!野史趣闻

2018-09-10 11:00:28

新皇帝登基后总要给原来同生共死的兄弟一个交代,有的皇帝宅心仁厚对手下的大将爱护有加,有的皇帝心狠手辣对手下的大将痛下杀手,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局,无非就是开国大将手中的军权对皇帝构成了威胁。提到开国皇帝杀功臣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在汉族王朝开国皇帝中,草根出身的只有两位,一是刘邦,一是朱元璋。刘邦,三代贫农出身,小时候连正经的名字也没有,素小无赖,后来混上了泗水“亭长”。估计还拿不到国家的俸禄,也就是可以凭借着流氓行经以及政府赋予的“治安”权力从村子里拿个“三提五统”,混个好肚油肚。

朱元璋就更别提了,出身更苦,家里穷的没饭吃,少年时代就跑去当了一阵子和尚,其实就是一个“合法”的乞讨者。可见,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出身平民,但都属不务正业型,都不是老实巴交的真正农民,都见了点“世面”,也都有点无赖与豪气,非如此又怎能出来捞世界。而这两位帝王对功臣的手段也是何其的相似。

刘邦,他的江山有一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西汉王朝,刘邦也更不可能当皇帝。刘邦当皇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消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还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再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他的妻子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砍头。刘邦于纪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纪元前201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难怪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了。

刘邦于处决韩信之后的六年间,又相继把打天下时立过大功的燕王藏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消藉砍头,稍后分封的燕王卢绾被废为平民,连他的女婿赵王张敖的封国也被取消;韩王信则很幸运地逃往匈奴,汉初分封的七个异姓王就只剩下偏居一隅兵微将寡对汉帝国构不成实质性威胁的衡山王吴芮了。刘邦诛杀功臣的恶名也因此载入史册。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先以谋逆罪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后又借此大兴党狱,凡是认为对朱姓统治有危险的功臣宿将,都被指为胡党案犯,灭族抄家,十年中杀了三万多人。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大将军蓝玉,又以此罗织罪名,杀了一万多人。历史上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称为“胡蓝之狱”。有些开国功臣,如身冒百死,战功赫赫的大将傅友德;曾被朱元璋誉为“忠贤集于一身”的太子之师宋濂;曾被朱元璋赞为“勋臣第一”的儿女亲家李善长(其子李祺被朱元璋招为驸马);也都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或杀掉、或赐死。

朱元璋丧心病狂地屠戮,搞得巨下人人自危,以至京官每日早晨上朝,不知是否能够活着回来,总要先和妻儿扶别,交待后事。性情仁弱的太子朱标,看到功臣们的悲惨下场。心中不忍,曾劝谏说:“陛下杀人太滥,恐伤和气。”次日,朱元璋把一根棘杖丢在地上,让太子拿起来,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语带双关地说:棘杖有刺扎手,我替你把刺除掉,再交给你,不是更好吗?朱元璋形象地把功臣们比做棘杖上的刺,因而必欲除之,以保大明江山永固,朱家子孙永享君临天下的最高权力。

小编认为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都是爆发户,以前没见过太多的世面,从不知道权力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幸福,因此更怕别人染指。同时,他们也更少运用权力的经验,总是神经过敏,一语不合就要举起屠刀!验之于史,难道不是吗?但我们也看到,即使在专制时代,滥杀功臣的开国皇帝也是少数!正是留名凌烟的壮志豪情激励着一代代忠臣名将为了国家社稷而励精图治、肝脑涂地。

本文作者:小斌杂谈(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