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布衣皇帝”刘邦得天下功臣谁呢?“汉初三杰”是功劳最大吧!野史趣闻
2018-09-09 23:00:32
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刘邦就是一个很有文化的流氓。刘邦出身农家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公元前209年楚人陈胜、吴广在起义,刘邦在楚故地沛县响应,参与秦末的推翻暴秦行动。刘邦首先进入关中要地,秦王子婴请降,秦国灭亡。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楚汉相争,千年来被世人所铭记,可见其的重要性。之后是四年零三个月楚汉之争,消灭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建立汉朝。
在中国古代开国帝王中,毛主席评论较多的,要数大汉王朝的缔造者汉高祖刘邦了。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批注道:“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用了“高明”这两个字来评价刘邦,这在毛泽东品评历史人物时罕见的,可见他对刘邦这个“布衣皇帝”的推崇。
“布衣皇帝”刘邦手下大将:建国之时的“汉初三杰”立时,张良运筹帷幄型、萧何后勤保障、韩信前线指挥型这三位开国功臣。
根据记录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
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
,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韩信:
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早期,他是穷人,也是废人,既不会经商,又不能种田,政府也不肯雇用。竟受到街头混混污辱,被迫从人家跨下钻过“胯下之辱”。所谓穷则思变,辱更思变。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这句话已经成为千古美谈。当然这不是韩
信在吹牛,他的确有资格说这句话。放眼中国历史上的将领统帅,能达到这个水平的真没有几个。
项梁战死后,他跟了项羽,几次献计献策,项羽不理不睬,无奈,只好投奔刘邦。后来功劳: 经典之战,暗渡陈仓(出陈仓定三秦之战),京索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张良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其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
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在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进,将自己放置在了一个安全的地方,才避免了在汉初刘邦大肆歼灭异姓王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也是自己的深谋远虑为自己留下了后路。
萧何
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时候,萧
何就一直跟随。关于萧何最出名的典故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因萧何的举荐而成为大将军,也因萧何的计谋最终死于非命。在楚汉相争期间,要是没有萧何帮刘邦管理大后方,提供军粮,刘邦是很难战胜项羽的。日后刘邦评价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由此可以看出刘邦对萧何的倚重,萧何担任大汉帝国的第一任丞相。
刘邦当上皇帝后,开展了整风运动,“汉初三杰”面对这场浩劫,张良采取隐退,韩信选择造反,而萧何则是采用“自污名节”的办法来避祸。“三杰”关系的演变过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凡是统治者觉得不放心的人,必然会将其杀死,而臣子也是整日战战兢兢,伴
君如伴虎,一着就会丢命。
本文作者:历史的挖掘机(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