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明朝,明朝走向末路到底是什么原因?野史趣闻

2018-08-14 20:30:25

前言

一般来说,网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说法有很多,概括了一下:东南商品经济作物种植挤压了粮食作物,导致饥荒;17世纪初南美白银流入锐减,导致通货紧缩;明末小冰河期,中原农耕经济被冲击,游牧民族南下欲望强烈;明末疫病严重,削弱明朝人力资源;党争内耗;清谈误国;收税问题,商品经济无法转化为富强的国力;人口过多,超出土地人口容量,而番薯玉米未大规模种植;同时赶上了内忧外患;等等。

而今看来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大明究竟亡在哪?

大明王朝

贪污腐化

老生常谈一下,但这个才是最根本的。

明朝利益链盘根错节,导致行政效率极端低下,层层推诿,恐怕就不止是“皇权不下县”了,而是“君命不出近幾”。

明朝官僚行政依钱办事儿而非国家法度,连明朝政府官员都丧失对自己体制的遵守,还指望百姓信任?律法形同虚设,政府权威性荡然无存。

明朝一个行贿一个受贿,必然伤害他人,可能是要获得提拔的能臣,可能是案件中的被害人、无辜者,可能是被土豪劣绅强占土地的农民,民怨积深,只待一个小小的突破口,民变爆发,最终像滚雪球般壮大、葬送一个王朝。

海瑞

土地兼并

教科书里念叨一遍又一遍,但可能没了解这意味着什么。

明朝自耕农的土地被兼并,自由农成为地主的佃农,租税流向地主而非国家,而地主又会通过种种手段逃税,于是国家财源减少,影响财政。

明朝人口逐渐被地主控制,而非国家控制,政府降低了对人口的控制能力,无论是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还是大规模战争,政府捉襟见肘。

明朝大量自耕农土地被占,除了一部分留下沦为佃农,相当一部分因为破产而成为流民,流民经过颠沛流离、辗转汇聚形成规模,最终将成为动摇一切既有秩序的力量。

张居正

边军困苦与边将军阀化

很多人谈到明末都会把士大夫拉出来批斗,但实际上明朝是被自己人灭的——边军。

明朝卫所制度原为国家设立的战时出征、平时耕地自给的制度,但明朝中后期,边将利用职权之便,侵占土地,役使军卒为其奴隶耕作,边军日渐困苦,军户贫贱,卖妻鬻子。那么问题来了,一旦这帮人被上司、蛮族率领进入东南富庶之地,你猜会发生什么?为了抢钱抢女人,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与破坏力,从嘉定一直抢掠到广州。

崇祯皇帝

伴随着卫所沦为边将们的私产,个别骁勇善战的士卒成为他们的御用打手,“家奴”,形成军阀,其中的佼佼者是辽西将门集团——李成梁、祖承训和吴三桂。这帮人不单单是通过役使军卒耕作出战,吸兵血,还喝朝廷的血。有人说东林党、崇祯财政有问题,军饷才凑不齐。不是军饷凑不齐,是从来就喂不饱这帮军阀老兵油子!后来康熙年间的三藩,想必康熙一定体会到崇祯的苦处了——平时你就得好吃好喝伺候着我,打不打仗抗不抗敌全看心情,你要不养着我我特么就造反,这就是军阀。

至于壬辰战争,那时明朝还没烂到家,经过隆庆及万历初年的高拱海瑞张居正改革,明朝回光返照。

但是,壬辰战争已经暴露日后明朝灭亡的许多问题,其中“抗日战神李如松”,攻破平壤后竟将有功的南兵屠戮,朝廷的兵,他为了他李家就敢杀!大明灭亡大概就是无数的李如松们努力的结果。

李自成

一栋破烂的屋子,平时天气好看起来相安无事,可一旦稍微刮点风就摇摇欲坠,赶上一场风雨就塌了。

只不过在等着谁来推倒他。

本文作者:人事簿(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