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胡惟庸案野史趣闻

2018-08-14 20:00:27

胡惟庸案是明朝初期四大案之一,也是四大案中影响最大的一桩案件,牵涉多达三万余人,并且余波久远。

当年朱元璋骑马打天下时,身边跟随者常遇春,徐达,李善长,刘基等诸多能人,这些人在开国后也都纷纷加官进爵,成为朝廷忠臣,并逐渐分成两派,一派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另一派是以刘基,也就是我们说的那个骑驴的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两派为了争夺权力一直不停地斗争,当然朱元璋也乐意看到两派斗争,因为功臣的势力刚好可以在这种权力的斗争中得到制衡。

然而长时间的平衡还是被打破了,,起因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触犯了法律,朱元璋要杀掉他。李善长为了救李彬就去找刘基,他觉得刘基虽然很讨厌但绝对说的上话。可是刘基断然拒绝,李善长急了,对刘基说:“现在大旱很久了,杀人触怒上天,上天还是不下雨怎么办?”

李善长的意思是逼迫刘基去说清,刘基不答应就把大旱的罪名推给刘基,刘基写了李善长一眼,说了句:“杀了李彬,才会下雨!”就走了,留下愤怒的李善长。

我们都知道,刘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预测刮风下雨也很有一手,几乎没有错过。可是真不巧,这一次他错了。李善长借此报复刘基,他不光把天不下雨的责任推给刘基,还拉动身边的人造谣生事,果然,他成功的把刘基赶回家了,然而他走之前留下了亲信杨宪。杨宪此人也非常聪明。他在刘基走后,不厌其烦的向朱元璋打李善长的小报告,一次两次朱元璋也只是摆摆手,时间一长,他也开始对李善长不满。为了重新制衡大臣,朱元璋又召回了刘基,并让他官复原职,李善长一派被压制。

对方阵营里有杨宪做替补,可是自己这面却只有自己独挑大梁,这怎么行?很快,李善长为自己寻找到了合适的替补,就是胡惟庸。时隔多年,再想起今天的决定时,李善长绝对后悔莫及。

一天,朱元璋找来刘基,准备进行一场愉快的对话。两个人先拉拉家常,吃的如何,睡得如何?多谢陛下,托陛下洪福,臣吃得好,睡的香。

“那要换掉李善长,谁来做丞相比较好呢?”朱元璋一方终于抛出了重点问题。

“陛下圣裁即可,臣不敢妄言。”刘基此时还算清醒,他识破了朱元璋的意图。

“你觉得杨宪怎么样?”朱元璋接着试探。

“杨宪有才,但是气量不够大,不可。”刘基清醒的再次躲过一个大坑。

接下来,朱元璋抛出了汪广阳,胡惟庸,都被刘基巧妙的化解了,每一次都是满分答案,刘基也有些沾沾自喜,开始掉以轻心。

“这么多人都不行,我看先生最合适。”

一个巨大的糖衣炮弹丢给了刘基,刘基大概也是委屈很久了,终于等到机会发泄:“皇上圣明,臣生性嫉恶如仇,还请陛下考虑他人吧。”

朱元璋一听非常恼火,你不要做丞相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暗示我是“恶”?没想到刘基还没说完,他又接着给自己棺材加上了盖子:“我看,现在也没人能做这个丞相了。”

还需要说什么吗?这次谈话后,朱元璋和刘基多年亲密的君臣关系算是彻底破裂了。不久,刘基被赶回家,失去支持的杨宪被胡惟庸杀掉,浙东集团失势,胡惟庸得势。但是刘基不死,胡惟庸就不会安宁。而刘基跑回京城的举动也恰好给了胡惟庸机会。一次刘基生病,得到朱元璋的“探病许可”后,胡惟庸带着医生探望刘基,也就是那次探病不久,刘基就死了。

这世上很少有巧合,巧合背后也有必然存在。朱元璋为什么偏偏派胡惟庸去探病?为什么偏偏胡惟庸探完病刘基就死了?对此我们虽有怀疑,但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不能得出结论。但是胡惟庸却凭借这次事件成为了淮西

集团新的头领,又设计挤走另一个丞相,一时权倾朝野。那这样一个人又是怎样走向灭亡,还牵连上万人呢?我们下次详解。

本文作者:少年安啦(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