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明朝没有灭亡野史趣闻

2018-08-14 20:00:28

本文系时拾史事原创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搬运

明崇祯十七年,既公元1644年4月25日随着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北京,思宗朱由检在煤山散发披面自缢而亡,被后世“明粉”们歌颂为“君王死社稷”。一般大众的普遍认知中,也习惯性将1644年认定为明王朝覆灭之年。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泾渭分明,历史并没有轻易地将崇祯的死和明王朝灭亡之间,画上一个醒目的等号。

正如李结非老师在其著述《黑洞:弘光纪事》一书中所揭示的那样:“史家以崇祯死国为明亡标志,是为求简便而将历史以整数相除。真实的历史却往往不是整数,还有许多的事实,如同隐藏在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只求整数,这些事实就被抹去或省略。”

如果我们能够回到历史现场,会惊讶地发现,崇祯皇帝的死虽然确是个悲剧,但却远不能揭橥明王朝的灭亡。如果我们抛弃一个历史剧透者的角度,而以时人的视野对当时的局势进行分析,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设想明王朝完全可以效法南宋,偏安一偶励精图治以谋中兴,续命百八十年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做个简单的对比,明王朝手中握有的筹码足可翻本,奈何一手好牌最终被打烂了。

崇祯死后北京被李自成所占,当时大顺军控制的区域范围大致在黄河以北,山海关以南,包括陕、晋、鲁、北直隶和部分河南地区。以明王朝所拥有版图而论,这个区域并不算大,而且李自成的大顺军对上述地区的实际控制也并不牢固,甚至可算得上脆弱了。

李自成刚到北京不足一月,龙椅上屁股还没坐热,5月22日至5月27日,吴三桂与满清联军就与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李自成退败,5月29日在北京匆忙称帝,算是在结局到来前圆自己一个皇帝梦,“是夜焚宫殿西走”可谓落荒而逃。

其实满人心里也没底,从他们进入北京城时的场景就可以看出来。《小腆纪年附考》记述多尔衮率军入城的经过:

(明朝官民)备法驾迎太子于朝阳门,望尘俯伏。及登舆,非太子也;众骇愕间,前驺者麾都人悉去白冠,则我大清摄政王率满洲兵入城矣。城上白标骤遍……

这说的是当时有一个传言,崇祯死后,坊间盛传太子落入李自成之手,并且在大顺军与吴满联军大战于一片石时被裹挟至前线;李自成战败后,太子被吴三桂所救,留在军中。多尔衮正好利用这一传闻,加上当时北京当局对吴三桂实际上已经降清的不知情,让部队谎称奉太子还朝。这从侧面反应了满人刚入主北京城时,对明朝正统地位和权威任然心存忌惮。

虽然此时京师已然是两易其手,但对明王朝的当局者而言,所谓“变天”之说也还为时尚早。差不多程度的危机,明王朝不是没有面对过,当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从严重性程度而言或许略不比此番,但也相去无几,最终还不是起死回生。若对危机反应调控及时,怎知历史不会重演?

清军入关后,李自成溃败之下遗留的地盘也并不是马上纳入清军控制之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清军对明朝原属疆域的掌控微乎其微。我们也不得不客观承认,当时的局势确实一片混乱,但崇祯在世时与其殉国后,情况在短时间内也并没有变得更糟。建州后金崛起已近三十年,张献忠四年前就已经在四川兴风作浪,李自成举起义旗也不是三两天的事了。与此前比起来,当前形势确实更为严峻,但1644年的明王朝还真算不上遭受灭顶之灾。

当时的大部分疆域都还尚在明朝掌控之下,这一区域不仅面积广大,而且皆是富饶之地,起码赋税的根基没有动摇,与前述的满清、大顺等政权相比,明朝的财力仍属最强。这一点自然不乏有识之士的了解,当时就有人曾以此为立论根据上书史可法对局势进行了一番分析:

东南岁输粮米数百万,金钱数百万以供京边,动称不足。今我粮运、银运尽行南还,贼将存仓之余粒、栲索之金为泉源乎?贼其饥矣,贫矣……

又说:

举天下之大,贼仅窃十之一二,我犹居十之八九。且贼瘠我肥,贼寡我众,贼愚我智,贼饥我饱,贼边我腹……

当时持相似看法者估计不在少数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十分重要且有利于此时的明朝的因素,便是明朝的两京制。明成祖朱棣篡位后虽然迁都北京,但南京旧制保存不变,当时的南京依旧保有完整的一套预备官僚体制,此时也意外的起到了备份的作用。

实际上直到明英宗正统六年,也就是公元1441年北京才正式成为首都,此前则是一直以“行在”的身份存在,也就是皇帝率领文武百官驻扎的临时首都。而南京则被称为“留都”,除了皇帝不在,其它的一整套中央政府官僚体系都系统的保留了下来。

这套备份机制,若在承平之日则显得“鸡肋”,维系其日常运转对国家财政也是一笔多余的开销,然而此时却突显出了其重要性。

后来福王在南京称帝后,对兵力进行重新部署,将江北明军主力设为四镇,每镇兵额三万。但实际明军数量远非仅仅十二万,每镇兵额三万只是朝廷给点的计饷额度,每年每人二十两。《小腆纪年附考》中提到四镇中的高杰所部就有“十三总兵,有众四十万。”另外除去,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左这江北四镇外,还有驻扎在湖北的左良玉部,“良玉兵无虑八十万,号称百万。”(《小腆纪年附考》)

为了掌控武装力量,明廷赋予四镇的权力绝不仅仅限于军事,以此来作为奖励机制。据《南渡录》所述:

一切军民皆听统辖,有司听节制,营卫原存旧兵听归并整理,所辖各将听荐题用,荒芜田地惧听开垦,山泽有利皆听开采。仍听招商收税,以供军前买马置器之用。镇额兵三万,岁供本色米二十万,所收中原土地即归统辖。

对比当时各方势力来看,李自成已然溃不成军,清军刚刚入关立足未稳,明廷虽然遭遇沉重打击,但不说恢复就有荣光,保存现状不至灭种的实力还是有的。那么为何南明政权不出数年,便遭毁灭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限于篇幅,且留待下文讨论。

参考文献:

李洁非:《黑洞:弘光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月北京第一版)

十年砍柴:《南明“南北两京”制的成本与风险》

《小腆纪年附考》、《南渡录》、《明季南略》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

本文作者:时拾史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