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之祸,全由朱棣开启,老爹的规矩都被他抛到脑后野史趣闻

2018-11-15 07:02:46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深夜,李自成攻入北京,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自缢而死,明朝的北京政权宣告灭亡。

在崇祯皇帝的最后时刻,陪伴在他身边的不是亲人,不是阁臣或者武将,也不是神秘、万能的锦衣卫校尉,而是一位名叫王承恩的太监。这样的结局极有象征意味,是整个明朝宦官之祸的一个缩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善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清醒认识到滥用宦官的危害。按照《明史》中的说法,朱元璋时代早期,宫中太监的数量不足一百人。后来太监的队伍慢慢扩大,宫中设立了十二监,下面设有司局,以管理太监。

朱元璋认为,太监的作用,只应该是负责宫中的杂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

如果不能妥善使用,太监就会发挥不好的作用,引发祸乱,所以皇帝一定不要过分信任他们:“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

所以,正常的方法是“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

朱元璋给太监定下了许多严格的戒律,比如太监不能读书识字。朝廷各部门不许与太监有文书往来。太监不能兼任文武大臣的官衔,不能穿戴文武大臣的冠服,官衔不能超过四品,每月可得一石米,所用的衣食都由宫中供给。

朱元璋也会派太监出宫办事,却是极个别的现象。曾经有个老太监,某一天竟然和朱元璋谈论政事,立刻被朱元璋赶回老家。后来,他下令在宫中树立一块三尺高的铁牌,上面明确警告:“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到了建文帝时代,还能严格遵守朱元璋的戒律,对太监的管理和约束十分严厉。也因此,洪武年间和建文帝时代,史料中很少提及宫中的太监,留下名号的太监十分罕见。

毁掉朱元璋这些规矩的,是他的四儿子朱棣。朱棣率领燕军起兵之后,手下的太监甚至可以带兵,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太监名叫狗儿。狗儿作战勇武,参加过靖难之役的许多恶战,与汉王朱高煦、邱福、朱能等人都有过合作。

朱棣在战场上不断胜利,大军打到长江边时,南京的许多太监悄悄跑出来投奔他,向他透露宫中的种种情报。也因此,朱棣一反父亲的做法,格外信任太监。

后来的明朝太监专权的许多弊端,都始于朱棣时代,比如派太监出使外国、监军、出守边镇、刺探臣民等等。

永乐年间的对外使者,也主要由太监充当,比如郑和、景弘负责西洋,李达负责西域,海童、侯显负责北方。永乐八年,朱棣派太监王安监军,派太监马靖镇守甘肃、交阯。到了永乐十八年,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监视臣民。

朱棣以后的明宣宗、明英宗越来越信赖太监,一发不可收拾。当年朱元璋在宫里树立的那块铁牌,也在明英宗时代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当时太监王振成为明英宗的大红人,权势显赫。大概王振感觉那一块铁牌看着刺眼,也让他感觉心虚,指使太监们悄悄把它搬走了。也有一种可能,明英宗意识到自己纵容太监,违背了太祖的这道旨意,所以让人把它移走了。

于左 撰

本文作者:于左(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