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明朝的宦官,手里掌握着权利,最后还是逃不了处罚野史趣闻

2018-11-15 07:01:27

他是一个明朝的宦官,手里掌握着很大权利,最后还是免不了被处死

明朝时期,宫里的太监权力很大,比如我们熟悉的东厂,西厂就是由太监掌管,在他们权力增大的时候,他们的野心也逐渐显露出来。刘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瑾本不姓刘,他因一个姓刘的宦官引荐入宫,干脆就把自己的姓也改了。刚开始的时候,他负责照顾太子朱厚照的饮食起居,他当时极力讨好太子,因为他知道太子是将来的天子,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最后成为了太子的亲信,深的太子信任。

公元前1505年,皇帝去世,太子即位,就是后来的明武宗。刘瑾的苦心没有白费,武宗上位后没有亏待他,他和另外七个太监一起得到新皇帝的重用,而他又是八人之首,刘瑾自从负责照顾太子开始,就一直盘算这自己的小算盘。现在,他的野心越来越大,他了解武宗的癖好,成天怂恿其他太监一起蛊惑皇帝,背着皇帝干了一些坏事。皇帝也是昏庸无道,不仅对他深信不疑,还把京城守卫队的掌权职位交给他。

第二年的时候,皇帝已经被刘瑾哄的团团转,也不爱理朝政,各位大臣就纷纷上书弹劾刘瑾,开始的时候武宗根本不放在心上,后来,知晓天文的人告诉皇帝,天象有异,要求他早做打算。想到这里,他才开始有所警觉,准备把刘瑾贬到南京去。但是大臣们还不满意,刘瑾祸国殃民,应该判以死刑,可是武宗是不会杀他的,这一点大家心里都明白。于是,为国担忧的大臣就提议联名上书,要求皇帝处死刘瑾。

其中有一个吏部尚书,此人心狠手辣,贪慕虚荣,当晚就跑去刘瑾府上准备把事情告诉他。他到了刘府的时候,刘瑾一看他空手而来,就很不屑的叫他回去,有什么事第二天再说,尚书见他这种态度,打算不告诉他了,就说:“明天我就不来了,明天说不定是谁的府邸了呢”。刘瑾一听他这么说,立即拦下了他,让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第二天上朝之前,刘瑾就哭哭啼啼的跑到皇帝那里,说自己有多么委屈,皇帝看见他这么可怜,又想到曾经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就让他放心,朝廷上不管大臣们说什么他都不会放在心上。早朝开始了,果然,大臣们一个一个的说着刘瑾的不是,皇帝听完,没有任何反应,就问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如果没有的话就退朝了。皇帝见大家迟迟不肯离开,就说既然你们不走那我走了。说完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离开了,大家知道此次的行动失败了。

后来,皇帝不但没有惩罚刘瑾等人,反而越加宠信他,还把司礼监的位置给他做,更别说东厂和西厂了。还把一个为国为民,尽忠职守的太监流放充军,可能也是受了刘瑾的陷害,在半路上被人给劫杀了,从此刘瑾就为自己扫清了障碍。

司礼监是当时很重要的职位,如果皇帝懒惰不想做事,就让司礼监代笔,还有就是他们权利很大,皇帝下达的旨意都是由他们传达,这就给他们提供了胡作非为的路径了,由他们代写的圣旨,他们可以随意篡改,违背皇帝的初衷。

对于那些曾经弹劾他们的大臣,他们当然是恨之入骨了,所以在刘瑾掌握了大权之后,就一直想置他们与死地,他也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对付大臣们的方法很多,有罚款的,可以罚到他们倾家荡产;也有丈刑的,让他们脱光了衣服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刑,诋毁他们的尊严,让他们颜面扫地。

但是,刘瑾也因为自己的嚣张导致了灭亡。在一位官员平定叛乱成功之后,他就借着这个机会向皇帝报告了刘瑾的很多条罪状。一般的罪状就算了,竟然说刘瑾有反叛的意思。皇帝听了很吃惊,也不敢大意,感觉把刘瑾抓捕了,并且派人去搜刘瑾的家里。

果然,皇帝在刘瑾家里竟然了印玺、玉带等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皇帝才能拥有的,他这个普通人在家里配备了这些东西,不就是想要谋反吗?甚至皇帝还在他经常拿的扇子里发现了匕首。这可把皇帝吓坏了,如果刘瑾决定反叛,那自己不就危险了。所以,他赶紧下令,以多条罪状很快就把刘瑾处死了。

本文作者:历史广角讲堂(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