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并不是以弱胜强的战役,只是半决赛的序幕野史趣闻

2018-11-10 09:06:28

官渡之战被后世普遍认为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但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却对袁曹双方的兵力对比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裴松之认为,曹操比袁绍弱一些是事实,但官渡之战绝不是一场强弱悬殊的较量。

大汉帝国十三个州,袁绍和曹操各占四州,共计八个州。其中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曹操占据着兖、徐、豫、司四州。袁绍和曹操双方,应该是是势均力敌的对手。而相较于其它诸侯,袁绍和曹操都是标准的巨无霸。

官渡之战是袁绍和曹操第一次的正面碰撞,所以这场战争很有可能会成为决定北方归属的一战。官渡之战的胜者可以挟大胜之势,迅速席卷北方。然后依靠北方的资源南下,由此统一天下。

看看赤壁之战前的情景,曹操统一了天下九个州,南下收拾占据扬州的孙权,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结果曹操大败,被迫把刚吃到嘴里的荆州吐出去大半,三足鼎立之势由此而成。

我把汉末乱世看做一场秀,分为海选、半决赛和决赛三个部分。

海选进行了十一年。从公元189年董卓进洛阳开始,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拉开序幕。这十一年间,天下由诸侯割据逐渐演变为袁曹对立。

半决赛进行了七年。从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开始,到公元207年曹操灭袁尚和袁熙。这七年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决赛进行了六年。从曹操公元208年南征开始,到刘备214年入主益州。这六年间,意味着汉末大乱已结束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定型,进入了名副其实的“三国时代”。

上述划分,大体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在细节上有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官渡之战。

实际上,官渡之战只能算是半决赛的开端,却并不是决定半决赛胜负的战争。因为官渡之战并没有打垮袁绍,只是结束了袁绍的进攻态势。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但胜利者曹操连黄河都无法跨过。而官渡之战结束后快两年,袁绍病亡。袁绍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分成几派,打得不可开交,这才是最终决定半决赛胜负的重要因素。

公元203年10月,袁绍的长子袁谭请曹操帮忙,对付他的弟弟袁尚,曹操开始大举进攻冀州。这才是袁氏集团开始衰败的标志,而此时距离官渡之战结束,已经过了整整三年。

如果没有袁氏诸子的分裂和内哄,没有袁谭邀请曹操出兵冀州的事。曹操想击败袁氏集团继而统一北方,估计还早得很。

裴松之认为官渡之战不是以弱胜强,主要是针对主战场而言。因为官渡之战的战线很长,东起山东,西至陕西,是一场标准的大型会战。

在这种背景下,袁曹双方的军队都不可能集中在某一个具体的战场上。举个例子:如果袁绍不在幽州留下足够的军队,鲜于辅(刘虞旧部)大旗一挥,幽州很可能瞬间易帜。曹操面临的困境也是如此,如果不在豫州留下足够的军队,刘备大旗一挥,豫州也很可能瞬间易帜。

此时,海选阶段刚结束。不少诸侯已经丧失了进入半决赛的机会,但他们并没有消亡,所以袁绍和曹操的地盘上或多或少都遗留了一些历史问题。

面对这些难题,袁绍和曹操都做了哪些工作呢?我们明天再说。

本文作者:顾道惊城(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