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他?他仅用3万部队就打败60万联合国军,还歼敌20万野史趣闻

在现实的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数不胜数。很多读者喜欢用街头打架的方式去分析战争,他们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一个人怎么可以打败十个人的呢?然而战争不是打架,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在二战时期,某国的两名士兵就能轻松占领另外一国的一座县城,这才过去多少年?难道都忘记了吗?八国联军进中国才多少人忘记了吗?更不要说时代久远的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土木堡之战、大清入关……而今天讲的却是这位将军击败联合国军的历史故事。

历史就是一张纸,纸上是什么主要来自史学家之手。如果我们看历史像背英语单词那样死记硬背,全盘接受,那还不如不学历史。虽然大环境承认的是成王败寇,但某些人某些事,是永远被人黑不了抹不去的。例如今天讲的这位男主角,他的名字叫项羽。虽然他不是一个玩权术的高手,但绝对是一个战争天才。项羽这个人是个备受争议的一代英杰,他威武勇猛,用兵如神,却也残酷无情,滥杀无辜。他性情豁达,敢作敢为,是男人中的大丈夫。但也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当断不断……他和所有人一样身上有着说不尽的缺点和优点,和刘邦不同的是,他喜欢过分渲染自己的优点,最终被自己的狂妄自大给淹没了。

谈到项羽,就不得不谈两个战役,一个是项羽被围自杀时的垓下之战,一个就是他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的彭城之战。据史料记载,彭城之战刘邦号称拥有60万大军,而实际最多56万,而项羽仅仅拥有3万骑兵。3万怼60万,1比20,不是机关枪对马刀,而是大家都拥有相同装配的军队,为何差距能够那么大呢?原因不在乎以下几点。

第一,刘邦率领的是联合国军。这种多国组织表面臃肿庞大,一旦发生危机却离心离德,各自逃命。看看前秦时那场战役,秦国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这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心理吗?当时的刘邦还不是君王,他和其他几个诸侯国还依然是合作共赢的关系。这时的刘邦所奉行的政策其实就是项羽霸王政策的升级版,这也是为什么在刘邦成就霸业之后,果断放弃项羽的霸王政策,而使用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因为霸王政策的前提是军事威慑,一但诸侯国有了实力之后,很容易像刘邦自己一样尾大不掉或起兵造反。非我刘姓,其心必异,并不是全无道理。所以这个看似庞大的56万军队,其实就是一个军阀联军,其主要战斗力还是刘邦自己的嫡系部队。

第二,刘邦进入彭城之后彻底迷失了自我。胜利的果实已经把刘邦熏得摇摇欲坠了,他占有这个在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之后,做的不是安抚百姓,也不是发展经济,而是抢劫。他纵容士兵和手下,强抢美女,搜罗财富,把一个彭城搞得是鸡飞狗跳,人人自危,这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失民心者失天下,在这一点上刘邦犯了一个本质性的错误。他心里认为项羽不可能仅仅靠手上那点兵力进行两线作战,也不可能那么快从交战正酣的齐国那边脱阵而来,此时不乐何时乐呢?然而太多的不可能还是变成了可能。当刘邦为了逃命,把自己的一对儿女三次扔下车时,他内心深处肯定是后悔的。后悔当初不该对彭城的老百姓那样作贱和欺负,后悔当初不该忽视底层人民的压抑和仇恨。

第三,项羽的奇兵。没打错字,这里说的就是奇兵。项羽绝对是个军事上的超级天才,他把孙子兵法里的兵贵神速,出奇制胜发挥到了极致。当项羽知道刘邦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占领了自己的老窝彭城之后,他并没有放松和齐国的交手。不同的是,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巧妙地从大军中抽出了3万精炼骑兵,一面派手下继续和齐国纠缠,一面偷偷地向老家彭城进发。为了能够做到军事上的绝对保密,他昼伏夜出,快如闪电。当刘邦的联合国军抱着美女喝着酒呼呼大睡之时,项羽的骑兵如同天降。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加上骑兵的猛烈冲击,刘邦的步兵军队根本就抵挡不住。兵败如山倒,又加上是夜晚作战,根本摸不清敌人到底有多少人,就形成了巨大的羊群效应。60万大军被这3万骑兵歼灭1/3。这死去的20万士兵,有多少是被自己人给踩死的?又有多少抢渡时掉河里淹死的?这就是战争。就像19世纪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武器的意大利军团,被半原始社会的非洲黑人打败一样,很多人是无法理解的。

第四,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由于项羽来的太急,各个组团来进行抢劫的军阀头子还没来得及商量,军队就被冲散了。这时他们心里都想着,我先跑,后面还有那几个哥们呢!当大家都这样想时,谁还管你是不是盟主,整个军队就失去了斗志和反击。如果不是刘邦的嫡系部队在拼命抵抗,那结局恐怕比这还要惨。古代的战争,就是如此,他们没有无线电和侦察机,所有的步奏都像计算机程序一样提前设置好的,这就是所谓的阵法。一旦被敌人抓住一个缺点,就可能被全面攻破,这也就是战争瞬息万变的微妙之处。所谓的高级将领,就是能够在这种千变万化之中把握时机和分寸,这种分析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

古代的战争,真的有正义和邪恶之分吗?大家打来打去,争的不就是皇上那个位子吗?而买单的却是当时的老百姓。唐宋元明清,改朝换代,有本质性区别吗?老百姓在这种变革中得到好处了吗?工业得到发展了吗?国家经济改善了吗?我们研究历史,研究战争,目的又是什么呢?是为了打仗还是为了和平?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是吗?

本文作者:仁青品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