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克里米亚半岛是如何影响俄罗斯历史进程的野史趣闻

2018-11-09 19:34:08
本文将回顾俄国历史上两次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并以此来说明,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民族的重要性,对克里米亚战争不熟悉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不清楚克里米亚半岛历史的人,大概都不清楚它对俄国意味着什么,也很难理解普京为什么会拼着与整个西方交恶,而将其再次收入囊中。

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是俄国的伤心地,也是英雄城,是强者才配拥有的地方,是俄国能够保持强势与西方抗衡,甚至威胁欧洲的柱石。

今天借这个问题,我们来说说俄国历史上两次克里米亚战争,以及克里米亚的战略意义。



克里米亚半岛就像一只伸展开全部触角的巨型章鱼,长年不动地悬浮在黑海北部海面上。向北与欧洲大陆一条仅数公里宽的地峡相连,向东与大陆隔刻赤海峡相望,围合起来的海域称为亚速海

克里米亚半岛的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了数个天然港口,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塞瓦斯托波尔

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克里米亚成了连接欧洲和中近东的重要海上通道,它的南部海岸与土耳其遥遥相对,西部面对的则是东欧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第一次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于1853年,从表面上看战争的引爆点是宗教问题。

但说句难听点的话,宗教问题永远都是盖在利益纠葛上的一块破布,需要时就盖一下,不需要时就赤裸相见。

1853年7月初,俄国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出兵8万人占领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两个属国。10月,土耳其政府向俄国宣战。至此,第一次克里米亚战争(也称“第九次俄土战争”)在遥远的多瑙河岸边爆发。

公允的说,以当时沙俄的势力,吊锤老迈的奥斯曼还是有点胜算的,但问题是不愿意沙俄势力扩张的英、法都在站在了奥斯曼背后。


11月30日,俄国黑海舰队从塞瓦斯托波尔赶来,与土耳其舰队爆发锡诺普海战。俄舰队大获全胜,俘虏土耳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护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

锡诺普海战作为木制风帆战舰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交战而载入史册,但这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最后的辉煌。

英法两国发现土耳其人实在难堪大任,马上撕下遮羞布赤膊上阵。1854年1月4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

这只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的英法联合舰队,拥有25艘主力战舰,其中超过100门舷炮的军舰便有8艘(法国5艘,英国3艘)。更为重要的是英法两国的军舰已经普遍采用了风帆和蒸汽混合驱动,拥有非常明显机动性优势。

反观黑海舰队依旧采用原始的风帆动力,战前向英法订购的蒸汽动力战舰也被英法扣留,军事技术上的代差,让曾经拥有4艘120门炮战列舰,12艘84门炮战列舰和4艘60门炮巡洋舰以及大量辅助舰的俄国黑海舰队不久就消失了。


获得后勤补给的土军士气大振,迅速在西塔特击败俄军的进攻。1854年3月英法两国的陆军也赶赴土耳其前线。

随即,英法对俄罗斯宣战,三大列强悉数登场一齐登场。战争不仅在黑海、巴尔干和高加索进行,而且扩大到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地区。

本来,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寄希望于普鲁士、奥地利两国的帮助,他对英国特使讲:“你们不要以战争威胁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维也纳。”

但不成想,普、奥两国自己也有小算盘。奥地利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土耳其同意赶走俄国后,由奥地利接管俄国占领的两个公国。

为此,奥地利在边境陈兵8万,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立即从两公国撤军。

朋友加兄弟的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背叛,沙皇感觉到非常愤慨,他感觉自己掉入了一个可怕的陷阱。而这时候,奥地利皇帝却春风得意,忙着大操大办迎娶来自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被奥地利刷了一把的俄奥关系,从此后就再也没有好过。


严重孤立之中的俄国,不得不迫以70万兵力同约100万军队的同盟国进行战争,面临优势敌人从各个方面发动进攻的窘境。

1854年,取得了黑海制海权的英法联军在克里木半岛强攻登陆,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塞瓦斯托波尔是一个天然深水亮港,可以驻泊大量海军舰只,俄军黑海舰队就以这里为母港。城外是连绵的高地,要塞临海一面有海岸炮台13座,火炮611门,易守难攻。

1854年的塞瓦斯托波尔城还没有完全要塞化,因为之前俄军并没有预料过,要在此地打一场防御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联军舰队,黑海舰队被迫将5艘战列舰和2艘巡航舰自沉于港口入海处,其余的帆力船和所有汽船及蒸汽巡航舰参加要塞保卫战,大约有1000门舰炮先后被搬至陆地,海军官兵也上岸充实守城部队。


为了抵御联军的进攻,塞守备部队在居民的参与下,构筑了一道长7公里长,由8座棱堡和大量中间工事组成的防线。

1854年9月,联军从三面包围了塞瓦斯波托尔,法军在西南方,英军在东南方和东方,联军舰队在海上游弋,血腥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就此展开。

为了保证进攻火力的密度,联军陆军要求战舰上的舰炮也参与对要塞的轰击。1854年10月17日,联军海军列队与塞瓦斯托波尔的要塞炮展开炮战,但结果是英法海军受损严重,但收效甚微。

这成了此后海军操典上的一条铁律,“永远不要和要塞炮对轰”。



随后,战役演变成了比拼炮火的大赛,但相比于联军能够源源不断获得补充,俄军的火力越来越弱。尤其是俄军解围计划失败,白白伤亡了一万有生力量。到这时,瞎子都能看出,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穷途末路中,绝望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选择了服毒自杀,儿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

老沙皇时候,塞瓦斯托波尔的攻防战并没有平息,1855年9月,联军在围攻了11个月后,已成为废墟的塞瓦斯托波尔终于陷落。

1856年3月,沙俄被迫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第一次克里米亚战争结束。战争期间,俄军损失52.2万余人,土军损失近40万人,法军损失9.5万人、英军损失2.2万人。


战场上的失利,让俄罗斯被迫在谈判桌上接受苛刻的条件。《巴黎和约》规定,俄罗斯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得在波罗的海阿兰群岛上设防、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土耳其,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三公国由列强集体保护。

作为联军的主力,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俨然获得了欧洲盟主的地位,他为了纪念这场战功,将巴黎一条街道命名为塞瓦斯托波尔大街。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对世界产生诸多意义深远的影响。



在这次大战中,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有线电报等科技发明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南丁格尔的战地救护医院,也第一次出现在克里米亚战争中。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让俄国充分认识到了农奴制腐败和无能。由农奴组成的俄军与英国、法国自由民组成的军队,在战斗意志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下诏废除了农奴制,将俄罗斯君主制改造为君主立宪制,为俄罗斯19世纪后半期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还因为这场战争,俄罗斯担心自己在北美的属地阿拉斯加,可能会遭到英国的报复而被抢走,因此迫不及待的贱卖给了美国。美国最终以720万美元的微薄代价,买到了阿拉斯加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折合1美元两百多亩。


另外,被堵住西进欧洲之路的沙俄,将目光转向了东方的老大帝国。1858至1864年之间,沙俄与清朝签订《瑷珲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 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使中国失去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亚历山大二世还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设立了远东总督府,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日本海的出海口。

时光匆匆流逝,87年后,克里米亚重燃战火。这次对决的双方变成了,希特勒驾驭的第三帝国钢铁马车和斯大林统治的苏俄。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这场代号“巴巴罗萨”进攻计划的实施,标志着苏德战争的全面爆发。

在希特勒:“列宁格勒第一、顿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的命令指导下,德军大范围穿插钢铁洪流狂飙突进,仅半个月时间里,苏军就有89个步兵师、20个坦克师被歼。至11月,德军已经深入苏联腹地850~1200公里,使苏军损失了约700万人,其中被俘者高达300余万人。


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希特勒便指示南方集团军群尽快攻占克里米亚,并通过刻赤海峡进入高加索。

这一行动,既可以解除以克里米亚为基地的苏联空军,对罗马尼亚油田普罗耶什蒂油田(德军重要燃料来源)构成威胁,又能够促使土耳其在政治上靠近德国。

德国第11集团军的曼施坦因上将(当时还不是元帅),在克里米亚的运动战中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德军在没有坦克、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迅速击溃了苏军的抵抗,缴获816门火炮和221辆坦克,俘虏苏军达10万之众。

到1941年11月16日,除了半岛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整个克里米亚都落入了德军之手。但在塞瓦斯托波尔面前,曼施坦因将面临一场惨烈的攻坚战。


塞瓦斯托波尔经过第一次克里米亚战役后,整个城市都堡垒化了。在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中,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混凝土装甲板覆盖,并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设置大量暗堡和火力点,所有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优良射界,要塞的弹药大多存放在深入地下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易守难攻。

1942年6月6日,203个德军炮兵连云集要塞北部,发起二战中德军最疯狂的一次炮击作战。为了击破要塞壁垒,德军动用包括3门超级巨炮(420毫米口径的固定式臼炮“刚玛”、610毫米口径的自行臼炮“卡尔”、800毫米口径的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在内的1275门火炮和300余架飞机。


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连续发射重达7.1吨的穿甲弹,击穿8米厚的防护层,引起震撼全岛的地下弹药库大爆炸,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

随后,有“雷神之锤”之称的“卡尔”登场了。“卡尔”的射速较快,重达2.2吨的610毫米口径高爆弹被倾泻在要塞周围,4米厚的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逐渐暴露。

紧接着,德军第8航空军倾巢出动,展开每天1000架次的波状俯冲轰炸,迫使苏军向要塞内部退却。


不仅如此,为断绝苏军的突围和增援,420毫米口径的“刚玛”对要塞周边进行了地毯式轰击,1吨重的炮弹将要塞周围的所有道路和铁路全部化为粉末。

随着超级巨炮的不断轰鸣,一天之内,就向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倾泻了6.4万吨炮弹,整个城市在浓烟和烈火中崩塌。

7月4日,被压缩到要塞边缘的9万多苏军残部已难以为继,不得不放弃抵抗,苦苦支撑了250天塞瓦斯托波尔陷落。

此战,德军死亡约2.4万人,罗马尼亚军队损失1800余人,俘虏苏军9万余人,缴获火炮460门。曼施泰因凭借战功,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


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后,苏军一直想要将其收复。

1944年4月8日,苏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47万人,在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配合下,实施了登陆作战,拉开了收复克里米亚的战役。

1944年的德军已是强弩之末,但为了掩护德军的巴尔干战略翼侧和海上交通线,依旧驻扎着19.5万人。

虽然,德军为了固守克里米亚构筑了多条防线,但苏军的战争投入已呈现压倒性优势。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4倍,火炮和迫击炮多7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6倍,飞机多7倍以上。


在苏军强大火力倾泻下,德国第17集团军迅速崩溃,退入塞瓦斯托波尔市内死守。5月5日,苏军近卫第2集团军突入市内与德军展开巷战,并于5月9日解放全市。

至此,这座浸透着无数英雄鲜血的城市再次回到了俄国手中。

从两次克里米亚战争的案例足以看出,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必须要掌控这个地区。

有了克里米亚至少能够凭借塞瓦斯托波尔和黑海舰队威慑欧洲和土耳其,1856年,沙俄战败,在签署《巴黎和约》时,拼着放弃欧洲领土,也要咬着牙把克里米亚要回来。更不用说,苏联时期对克里米亚的反攻了。

现在北约东扩已经堵在俄国大门口了,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后,自己的空军不能满足空中巡视,北约的战机进驻负责战斗巡航。

这种态势下,如果再失去了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整个黑海的战略纵深都将不复存在,这是俄国无论如何不能忍受的。


另外,塞瓦斯托波尔惨烈的攻防战,已经深深刻入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成了他们强悍作风的象征。因此,别说本就强硬的普京,就是换任何一个领导人上台,也不可能将克里米亚拱手相让,这会导致他顿时沦为千夫所指。

正因为此,即便顶着西方的制裁,普京也要收回克里米亚。甚至,为了固守这片领土,俄国还斥重金修建了跨越刻赤海峡的跨海大桥。大桥建成后,普京亲自驾驶着一辆卡车从桥上通过。



这足以说明,俄罗斯已经为长期控制克里米亚做好了准备。

本文作者:藏地读行(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