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种族歧视,中国未能出兵参加一战野史趣闻

2018-11-09 19:06: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国内围绕参战问题,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主战派有梁启超、段祺瑞(国务院总理)。梁启超参战动因是希望中国效仿当年萨丁王国参加克里米亚战争来提高国际地位。段祺瑞的企图是:第一,通过参战而获得协约国的借款;第二,通过参战强化皖系军阀的军政实力,打压反对派,实现武力统一中国。反战派也大有人在,如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冯国璋,孙中山,康有为,大部分省份的督军等等,但这些反对者在北洋政府中并无真正实力。

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把持的北京政府正式对德国、奥匈、土耳其等国宣战。但直到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中国并未派军队到欧洲战场参加一战。为此,段祺瑞被称为对外“宣而不战”。在国际上,协约国方面也有人嘲讽中国“参战不力”,或指为“理论参战者”。日本代表更是在巴黎和会上指责中国“未出兵,宣而不战,应不下请帖,不为设座”。段祺瑞等人求荣得侮,这实在是他们不曾预料到的。那么,中国为何未能派兵参加一战呢?

段祺瑞

段祺瑞对德国的畏惧。1888年至1890年,段祺瑞曾经留学德国三年学习炮兵,对德国的强大感同身受,甚至深感震撼。段祺瑞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倾向德国的,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他认为凭借德国的国力,获得胜利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段祺瑞深恐德国在中国的势力,特别是在山东,德国屯有重兵,所以一战爆发后的前几年——至少在1917年以前,他对出兵参加一战并不积极。日本的拉拢和许诺,才使他走上亲日疏德的道路。

美国食言未给中国财政支持。从1917年4月起,段祺瑞就一再通报美国大使芮恩施,中国愿意提供协约国所需要的一切人力资源,并且打算运送80个团约12万军队赴欧参战,希望美国给予两亿银元的借款。美国政府刚开始深表同情与理解,并一度考虑给予5000万银元的借款。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也曾经向北京政府报告,美国将借给中国两亿银元。但后来,基于种种考虑,美国却变卦了,其借口是:中国参战太迟,美国以财力支持协约国及参战各国的议案早经通过,中国不能享受该待遇了。

英法等协约国认为向黄种人求助是一种耻辱。在一战爆发初期,德国哲学家倭伊铿和生物学家赫克尔共发一文,痛斥英国人不应该使黄种人——日本人参与战争,又说俄国人为半东洋半野蛮的种族,英国人不应该和它结盟来残杀同类。当德国军队侵入法国境内,势如破竹,法国政治家毕勋主张向日本借兵到法国,以助法国一臂之力。其说一倡,举国舆论一片哗然,认为借助于黄种人实在是欧洲高贵民族的奇耻大辱。当时反对者均认为东洋人是最猥琐、最下贱的民族,欧洲各国兄弟内斗,不应找奴仆相助。由此可见,法国在危急存亡之秋,还不想借助日本人,自伤白人所谓的种族尊严,何况屡屡受到列强侵略的中国人呢? 英国政府更是基本上主张把全部吨位(包括法国等协约国的吨位)优先用来运送美国军队到欧洲参战,因此,英国明确反对此时分出部分运力来运输中国军队赴欧参战。

因为以上原因,中国运送12万军队赴欧参战计划,至1918年4月胎死腹中了,最后只提供了一些物资援助并派遣了20万劳工赴欧以挖战壕等方式助战。

本文作者:野谈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