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清军英勇作战为何还是惨败 时代的碾压野史趣闻

2018-11-09 19:04:39

八里桥之战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八里桥之战可以说是清朝军队最血性的一次,清军士兵、将领的英勇表现甚至于获得了英法联军指挥官们的一致赞扬。只可惜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恃勇少谋,莽撞的率领骑兵部队正面冲锋英法联军军阵;而经过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洗礼,工业化的武装,英法列强的武器装备、战术战法都有了极大进步,将战争变成了屠杀,英法联军12人阵亡却消灭了过万清军,这可以说是时代的碾压。

八里桥之战

对于八里桥之战的惨败,很多人归咎于清军缺乏勇气,这是一种谬传,当时清军的战斗意志远不是之后可比的。首先清军统帅僧格林沁、胜保等人是清廷中少有的主战派,是敢于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将领,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是很得军心的;其次参与八里桥之战的清军主力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僧格林沁率领他们歼灭太平天国北伐军,俘虏悍将林凤祥、李开芳,这样一支经历过实战考验、战功荣耀加身、将士用命的部队是很有战斗力的。就是英法联军参战军官写的书中都给予了清军极高的评价,称呼他们为勇敢的斗士。但是八里桥之战的结果是清军惨败,只能说清军完全落后于时代,不是个人勇武能够挽救的。

八里桥之战

1、清军的战术思想落后于世界。八里桥之战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是一个骁勇善战的蒙古汉子,他没有和西方列强国家交战的经验,还沉浸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无敌的思想中;特别是僧格林沁的战争经验主要来自于镇压太平天国,大小数百战其麾下的精锐骑兵屡建功勋,这更助长了僧格林沁的骄傲情绪。在才有了八里桥之战时,僧格林沁在没有摸清英法联军战斗力的情况下,草率集结军队在野外和英法联军决战,以至于惨败而归损失惨重,使得京城门户洞开。

相反的是西方国家经历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洗礼,战术思想较之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有了长足进步。拿破仑是世界史上少有的“军事艺术的巨匠”,其开创的大兵团机动作战,步兵、炮兵和骑兵的攻防结合,炮兵的集中使用等新式战术在欧洲多年大战中被各国吸收使用;特别是拿破仑本人是使用骑兵的大行家,多次使用骑兵远距离突袭击败反法联军,因此反法同盟为了击败拿破仑也研究出了很多步枪打骑兵的战法,比如壕沟搭配炮射霰弹、空心方阵、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等等。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就曾经大败沙俄强悍的哥萨克骑兵,这回打更加落后的清军骑兵不和玩似的。

克里米亚战争英军步兵方阵

2、清军的武器装备远落后于世界。八里桥之战中,清军的主要装备还是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火器除了少量进口的旧式滑膛枪外,还在使用鸟枪,抬枪,抬炮、劈山炮等17世纪技术水平的落后东西,这装备都比不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军队,更何况是经过多年发展后的欧洲列强。

欧洲列强持续不断的争霸战争推动技术进步,各国工业化使得新式装备能够快速、大规模的装备全军。刺刀、新式线膛步枪、新式后装火炮等武器装备,野战医院等后勤保障设施,有线电报等通信设备,蒸汽动力的舰船等交通工具,这些科技发明极大地增强了西方国家的战斗力。

在八里桥之战中,清军的密集正面冲锋根本难以突破英法联军新式武器构成的火力网,即使有少部分骑兵依靠悍勇和精湛骑术冲入敌军阵地也因人数太少难以造成威胁,被迫在敌人火力的逼使下溃退。

火烧圆明园

十九世纪欧洲的近代化军队在世界各地的征战中面对封建军队,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八里桥之战只不过是再次印证了工业化国家对于非工业化国家的碾压优势,落后就要挨打。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满清统治者彻底畏惧西方列强的强大武力,甘愿与外国侵略者合作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各种卖国条约签的是非常痛快。同时清朝的有识之士们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打醒,开始走出国门前往西方强国寻找救亡图存之路。

本文作者:当狗容易做人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