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名士桓温,掌握东晋兵权,却差点被债主打死野史趣闻

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我们常常会认为所有贤良的大臣都是性格耿直,不苟言笑的。而晋朝时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性格慷慨大方,豪放不羁,留下许多小故事,令人觉得有趣好笑。他就是桓温。他的名字是怎样由来的呢?在他出生没多久的时候,一位名士温峤见到他之后感叹说:'将来一定是个英雄啊!'他的父亲听见温峤这么赞赏自己的儿子,就给他取名为'温'。并且桓温在少年时候就相貌雄伟,豪迈过人。有另一位名士评价他说:'他的眼睛像紫晶石,胡子像刺猬毛,应该是像孙权或司马懿那样的人物啊。'由此可见,在他小时候长得就十分与众不同。

在他刚满十五岁那年,他的父亲就被人杀害了,桓温悲痛欲绝,哭得眼睛流出血液,他发誓一定要为父亲报仇。当他年满十八岁的时候,仇家居然去世了,但是仇家的三个儿子在丧礼时已经准备好了武器,防止桓温前来报仇。桓温早就做好准备,假装成是吊唁的宾客,混入了他们家,然后杀掉了那三兄弟。在那个时候,为父报仇被看做是一种美德,人们不但不怪罪他杀人,反而觉得他有英雄气概,官府也不会找他麻烦。

但是这个在三国昙花一现的人,被曹操看上了,曹操是不可能让一个如此优秀的人落在自己对手的手里。曹操为了让徐庶离开刘备来帮助自己,软禁了徐庶的母亲。徐庶只得离开刘备前往曹操的地方,临走前还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个奇人异士。他到了曹操的地方后,因为答应了要帮助刘备,到现在自己是在对面的阵营里,为了不丢掉自己的气节,也为了自己的面子,一直都没有为曹操出谋划策。唯一说话的一次还是没人的时候,拆穿了庞统的连船计,若是他肯帮曹操,赤壁之战的时候早就被曹操一统天下了吧。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另一个人物也同样了不得,说来也怪,这个人同样也跟曹操有关。当年曹操自愿刺杀董卓失败,仓皇出逃,到处都是关于他的告示。幸运的是,曹操碰见了陈宫,一个小县令,但就是这个小县令,没有贪图钱财,而是选择了深明大义的放走曹操。两人经过一家农户,曹操以为农户要杀他,便杀了他全家。这件事令陈宫对曹操大失所望,后来他选择投奔了吕布,不愿意为曹操服务。在为吕布出谋划策时,吕布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地盘,但吕布这人,实在是不值得辅佐,有一点成绩便听不进话,一旦失误便成为别人的刀下鬼。白门楼下,跪着的吕布和陈宫,曹操还是可惜的问陈宫愿不愿意归顺,一个有气节的人是不会这样屈服的,他在面临死亡和气节方面,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死亡。

人们都说人活一口气,但中国的智慧不止这一种,先活着,然后另谋他就也可以成为一种方式。我敬佩这些人,但更多的是可惜,他们明明有改变历史的能力,但在面临关键抉择的时候却选择了维护自己的气节,在这种真正有气节的谋士眼里估计生命真的不算什么了吧!

其实这种气节到现在的社会还是都被人所争议,到底什么更加的重要,小编觉得出路不止一条,换个方式可能既维护自己的面子,又可以显示自己的才能,不要把面子看的太重也不要看的太轻,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你有什么很好的看法么?是不是和我很不一样呢?欢迎和我一起讨论讨论。
本文由天微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作者:历史梦工厂厂长(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