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公子”的他捐出一个家,成就了半个故宫博物院野史趣闻

2018-11-07 22:04:27

神州日知 乐儿

身为袁世凯表侄、“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精通书画鉴赏、诗词、戏曲,站在那就玉树临风,人称“京华老名士”。

世人总觉得,公子哥儿就是打着一手好牌却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

可是,张伯驹身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倾尽万贯家财玩收藏,只要字画不要性命,看着游手好闲,却做出了大儒之举,令人肃然起敬。

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

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

如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上阳台贴》等。

经过他手蓄藏的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张伯驹自云:”一件《游春图卷》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

在他眼里,黄金万两都比不上这些国之瑰宝,更别提自己的性命。能豁出性命的东西,已经不是一个爱好,而是一个人的底线。

但是,在他母亲眼里,这个儿子什么都不会,只会花钱买字画。

潘素作品

1937年底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夜晚,张伯驹在丛碧山房里却激动得两眼放光。

因为他刚刚花了四万大洋买回来了心心念念已久的《平复帖》。

陆机的这幅字,以秃笔作峰,带有晋人的古朴自在,欲露还藏,是传世最早的书法,是镇国之宝。

张伯驹珍爱之极,然而谁也想不到,二十九年后,他分文不取地把它捐给了故宫。

西晋 陆机《平复帖》局部

因为不忍国宝流落海外,每次一打听到谁手上有重要的字画,对外,张伯驹便不断“骚扰”对方,找人当说客,让对方同意,必要时使出非常手段。

对内,为了征得夫人潘素同意,他会像个小孩子一样躺在地上耍赖。

张伯驹在丛碧山房

比如收“天下第一书卷”的《游春图》时,他建议故宫博物院买下,但没人回应,他只好自己出马。

结果对方狮子大开口要800两黄金。张伯驹就四处和人说这是国宝,谁卖给洋人就是民族败类,硬是逼到对方降价到220两黄金。

为了筹出这么多钱,他只好卖房子,还典当了夫人的首饰。

隋代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收藏字画,已让张伯驹一穷二白。就连自己被人绑架时,家里也拿不出赎金。

但他还和潘素说,不可以卖画救他,不然他就不出去了。

在他眼里,黄金万两都比不上这些国之瑰宝,更别提自己的性命。能豁出性命的东西,已经不是一个爱好,而是一个人的底线。

潘素作品

可是,这些比他性命还重要的宝贝,却被他一件件捐给国家。给故宫的是最顶级的八件收藏,有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等,有人说他让少了很多国宝的故宫又充实起来。

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大礼: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及其夫人

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无偿捐献出来。

“张伯驹先生捐献的任何一件东西,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它的价值都不为过。”电视纪录片《故宫》的策划之一、紫禁城出版社社长章宏伟由衷地感慨,章宏伟说,为故宫做捐献的最顶尖的有两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孙瀛洲,一位则是捐书画的张伯驹。

陆机的《平复帖》,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山鼻祖”。虽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

除了故宫博物馆,张伯驹还把中国最早女画家杨婕妤的《百花图》送给吉林博物馆时,大家都说他让博物馆都富了。

“这几样东西父亲随便留给我们一件,就够我们几代人吃不完的,那可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啊!”张伯驹与潘素惟一的女儿、73岁的张传彩老人说。

但是,他们晚年居住的惟一一所老宅却年久失修。晚年,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搭公共汽车来出行。

1956年7月,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亲笔为捐献8件国宝的张伯驹颁发了一个褒奖令,这张薄薄的纸片,被张家仔仔细细地保存着,它也见证了一个深爱中华文化的人为保存本民族文化遗产所做的伟大贡献。

晚年,有人问张伯驹要不要建博物馆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传世时,他淡淡一句,“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不用操心了。”

李白 《上阳台帖》局部 张伯驹曾将它赠给毛泽东,后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南宋 杨婕妤 《百花图卷》局部

对张伯驹来说,收藏字画无非是为了留住国宝,并非为了自己私利,自然也不会拿国家给的奖励金,因为他就是个“卧龙岗散淡之人”,这些身外之物又怎会牵绊?

你看他晚年自创的“鸟羽体”,俊朗飘逸,似春蚕吐丝,如毛羽轻飞。看他和潘素合作的画里,有一派风光霁月之势。字里行间,画里画外,无不在表露着他的心性之恬淡、超脱。

张伯驹 鸟羽体书法

因为张伯驹就是一个真正的公子哥儿。荣华富贵在出生时早已拥有,人生浮沉后早已看淡,还要在意?

1982年正月,参加宴会归来的张伯驹突患感冒,被送进北大医院,因所谓“级别不够”不能住双人或单人病房。

张伯驹和七八位病人挤在一个病房,不时有重病号抬进来,死的人被拉出去,心绪不安的老人便要回家。

该年2月26日,等到女儿终于拿到同意调换医院的“批令”时,张伯驹却不幸离开人世,享年84岁。

张伯驹作品

“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

这是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序》中自述。张伯驹似乎是注定为收藏而生的。收藏有两大要件:一为财,二为才,前者自不必提,至于后者,天生聪慧的张伯驹有令人惊叹的过目不忘的本领。

他自己曾回忆,在友人家里偶翻一书,过若干天后,还能将其中诗句背诵下来,而持有此书的友人却毫无印象。

“张伯驹”这个名字以及他独特的价值,因为那段特定的历史而在很长一段时间被遮蔽。

有关这位传奇人物的那些并不算老的往事被逐渐开掘出来,即便只是流年碎影,但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世人总觉得,公子哥儿就是打着一手好牌却无所谓的纨绔子弟。但其实可能是大家在意的,不是同样的东西。

就像张伯驹,他在意的,是与心爱的潘素相守,是那些珍贵的字画别流落海外。

所以,他才能一生爱得坦荡深情,才能倾尽万贯家财,才能玩出大贡献、大儒之举。

据估算,张伯驹一生捐献的国宝,在当时便有人估计已高达亿元之巨,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又何止这个数目 ,他的大儒景行、菩萨慈行、高道善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关注日知录(微信号:dirizi001), 读典,品典,用典;新解世间事, 知人,敬人,做人。 重逢神奇,再见惊艳,快乐天天。喜欢,就关注一下呦。好东西当然要分享呦。

本文作者:日知录plus(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