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魂托凤姐说的是什么事?给贾蓉买官何解?凤姐协理东府何解?野史趣闻

2018-11-07 22:03:40

题:秦可卿魂托凤姐说的是什么事?给贾蓉买官何解?凤姐协理东府何解?

原题: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文/石兄说梦



庚辰回前诗道:“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此诗深扣主题,恰如其分。

作者特别交代此回放笔来写,暗示此回文字隐情更复杂,下面就一一揭开笼罩在秦可卿身上诸多谜团。

“魂托凤姐”隐指康熙临终嘱托雍亲王胤禛。

书中按表:话说凤姐(胤禛)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书面只可如此写,背面则是遣弘皙去东北祭祖。所派贾琏真身应为李煦之子,雍正时期国舅)去后,心中实在无趣,屈指算行程到何处(怕弘皙在康熙死前赶回来)。恍惚见秦氏含笑道:“婶婶好睡!我今儿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婶,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看官勿在辈分上画魂儿,作者早在开篇就提出“取其事体情理”。后文亦有脂批明确表述。正所谓“言谈之中有筋骨,梦中幻里见真情。”作者借梦境写康熙死前未了之心愿。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经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这是康熙对雍正不放心。胤稹耍聪明“毒设相思局”,在康熙临终前,以叔父身份派弘皙到东北去祭祖,使得老皇帝无法按意愿传位,应该说康熙死不瞑目。然事已至此,康熙又能怎样呢?只能是将传国大业先托付给胤禛(凤姐),嘱咐他代为传位。

“贾家后事”对应弘皙归乡前已经将后事安排妥。

作者在批注中明确:“‘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容坐享人能想得到处?”是的,此等大政方针正是弘皙所掌握的。雍正暴死于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弘皙辞官于乾隆元年。以弘皙的见识,自然会在辞官归乡前,将家族后事安排妥协的。在旗人圈地的京东地区广置田庄地亩、祭祀庙宇,以备败落后族人、子孙退身之用。前面介绍雨村(弘皙替身)革职:“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喜悦自若,交待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插妥协,却又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可见在弘皙归隐前“贾家二事”已经办好。

“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对应康 熙之死。



二门传事云牌连扣四下----正是丧音,将凤姐惊醒。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会神,只得忙忙的穿衣服,往王夫人处来。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这个凤姐即雍亲王胤禛,因为他心里最清楚,这是康熙归天了。

书中按表: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批注: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批注:八字乃上人之当铭于五中)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第一个批注,明确表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令人怀疑。第二个批注系红学界问题脂批之一,针对这段话,长......平......下......仆老......从小......暗示作者幻笔之法:发生在主人(上人)身上的故事,写在随从小厮丫鬟(五类人)身上。

“治病治不了命”对应传位乾隆密诏损毁。



闲言少叙,如今宝玉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喷出一口血来(脂批: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

这个宝玉即即位后的乾隆,这个秦氏,即雍正写给弘历的传位密诏。前文曾多次提到秦氏(传位弘历密诏)治病,终究还是“治病治不了命”,损毁得不成样子,无法再保存了。所以乾隆才急火攻心----证明自己来路正统的诏书没了。看作者最后仍不忘补一句:为玉一叹。

书中交代,宝玉奔至停灵之室,痛哭一番。后又写贾氏一族人等,并秦氏一族人等前来。见脂批:“将贾族略一总,观者方不惑。”什么意思?所批之意,即怕单单写宝玉哭灵会让看官生疑,故而写上两族人等。要知道,传位密诏毁了,这等大事是不可声张的。

贾珍哭的泪人一般(脂批:“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此贾珍,即当上皇帝的乾隆,在哭雍正写下传位密诏。贾珍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此有批注:“‘尽我所有’,为媳妇是非礼之谈,父母又将何以待之?故前此有思之酒后狂言,及今复见此语,含而不露,吾不能为贾珍隐讳。”从此批亦可见秦氏并非媳妇。



设坛天香楼,应该是为此传位密诏举行了个仪式,书中又写多少道士高僧,亦同前文,作者虚张声势罢了。

“樯木棺材”其实是做装传位密诏的匣子。

看板时,几副衫板皆不中意。说到樯木棺材,“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含义应该是传位弘皙之密诏,该是用此等木材匣子。因传位弘皙密诏被“调包”,弘皙再无缘皇位,故而未用上。由贾政一言说出:“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衫木也就是了。”这里无须论贾政真身,从其所言,可见乾隆身份不配用樯木板。

解读至此,可以认定乾隆即位密诏已毁。如若不然,就是解读有误。

秦氏两个丫鬟之举何解?

在秦氏死后瑞珠触柱,宝珠摔丧驾灵。这瑞珠宝珠可谓康熙身边侍奉者替身。因康熙意外早逝,这些身边之人必知详情,掌握如此机密也自知难保性命。倒是明确了留有“活口”宝珠,这便让人想到“好歹留着麝月”。为何写留一活口作证呢?想来,因弘皙当时被遣出京,书中那么多涉及康熙之死的内幕是怎么知道的?或许此说可作解吧!

给贾蓉买官何解?



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抬来。贾珍忙接着,让至逗峰轩(脂批:“轩名可思。”)献茶。贾珍心中打定主意,因而趁便就说给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脂批:“得!内相机括之快如此”)。”贾珍笑道:“老内相所见不差。”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卫短了两员......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

这里所谓首七第四日,即雍正暴卒后第四天。内相戴权,即前文被马家刺客拉下水的果亲王胤礼。看其“逗峰轩”,可思为“逗封宣”,对应胤礼曾被逼宣读雍正传位弘历密诏,胤礼成为四辅臣之首;亦对应乾隆两次降诏给胤礼,先发双奉,后诏停奉。这里贾珍当然是登上皇位的乾隆,贾蓉是乾隆皇后富察氏娘家亲侄儿,又在刺杀雍正和“闹学堂”时立了功,弄个御前侍卫当当还不容易!

“忠靖侯史鼎夫人来了”对应康熙死后前来祭奠。

所谓忠靖侯史夫人,即曹頫夫人。此有批注:“史小姐湘云消息也。”解读真情,史湘云真身原型即曹頫次子。即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阅增删为《红楼梦》的继承人----曹家雪芹。



如此亲朋你来我去,也不能胜数。宁国府一条街上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宦去官来(脂批:“是来往祭吊之盛”)这是表述康熙之丧事。

“防护内庭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卫”贾门秦氏之丧。

即乾隆将无法留存的传位密诏摆个仪式,然后祈祷“消灾洗孽”等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对应乾隆皇后富察氏。

正所谓“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借尤氏犯旧疾不能料理事物,作者在此开始在人物上大展幻术。文中贾珍与宝玉,真身原型皆为乾隆。大妹妹凤姐则是乾隆皇后富察氏。看二人你一口“大妹妹”,他一口“大哥哥”,这辈分还真顺溜儿。一笑!

看凤姐笑道:“有什么不能的!(看官应该还记得第六回刘姥姥所见凤姐)外面的大事,大哥哥(乾隆)已经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照管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了(脂批:“胸中成见已有之语”)。”



又一谈笑中有杀伐决断之人。所谓“正邪两赋”,凤姐这位明星演员,竟然饰演了两厉害角色--雍正与乾隆皇后富察氏(马皇后)。

为什么是“协理”呢?因为乾隆皇后富察氏,在乾隆元年并未册封皇后。无册封便名不正言不顺,故而这期间只能是“协理”,至乾隆二年册封“孝贤”,不过是图个贤良名(此言见后文)。

写凤姐上来便要面对当时诸多弊病:“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作者在此有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恸,血泪盈面!”又批:“五件事若能如法整理得当,岂独家庭,国家天下治之不难。”

作者写出此文,已可见其身怀治国平天下之才。从“三十年前事”来分析,据甲戌本为乾隆十九年,加雍正十三年,共计三十二年,恰恰对应雍正即位之初所面对朝局。



雍正夺嫡继位后,面对康熙朝留下诸多弊端,兴利除弊,推行新政,治国方面很勤勉。此话题在后回有专题介绍。

庚辰本回末有:“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甲戌本回末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世’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故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分析两个批注,可见著书人深知“淫丧天香楼”内幕,具体到是否真的“删”去,可不要被著书人“蒙蔽”。因为批注首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吿诉读者秦可卿是因“淫”而丧的。具体到如何“淫”法,又因秦可卿隐述人物不同,故无法写在一起。再就是本书通篇都在隐述,根本就不可能用所谓“史笔”来记述,也就更谈不到删去“史笔”了。



读者倒是可通过批注,看出“魂托凤姐”与“贾家后事”等关键问题,不可不解。

具体到作者所谓“删去”内容,解读者已然按作者所谓伏线整理出来,形成专题解读,即康熙如何一病归天、雍正如何无疾暴卒,回后将一一展示给广大红迷!

本文作者:大话文学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