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曾国藩野史趣闻
2018-11-06 17:32:25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最是故国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这是曾国藩的一首眷恋故居的诗。
曾国藩,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同时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曾剃头。
而他的故居则是一个深藏于湖南僻壤的小镇。数十公里崎岖不平的小路的,近百年来褒贬不一的盖棺不论定,加之对于斯人斯事的长期淡漠,得以较完整的躺在那儿近一百五十年。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处境或许避免了喧闹周庄商业化的厄运。改革开放的今天,“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也带来了历史和文物的繁荣。处于深乡僻壤的曾国藩故居自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藩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整个建筑像北京四合院结构,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和公记、朴记、方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咸丰七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等,颇具园林风格,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富厚堂的精华部分是藏书楼,曾藏书达30多万卷,是我国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
编辑:海洋
本文作者:大众信息(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