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青铜器不简单,西施用它洗过脸,见证过夫差、勾践的家国恩怨野史趣闻
一只水盆的历史密码
◆◆◆
文 | 砍柴歌
亡国之君
如图所示,这件国宝级的文物,是春秋时期吴国大王夫差御用的一个水盆,目前在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分别收藏了一件,两件造型一模一样。这样的盆儿在古代叫“鉴”,所以这件国宝学名就叫“吴王夫差鉴”。
吴王夫差鉴 (国家博物馆)
吴王夫差鉴(上海博物馆)
话说吴王夫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的朋友可就要说了:夫差我熟啊,他不就是越王勾践的死对头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说的就是勾践向夫差复仇的事儿,“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夫差就是倒霉的那个人。
勾践卧薪尝胆
由此可见,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夫差就是勾践的陪衬人物,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个“背景帝”。
其实,要想全面认识夫差这个人,我们可以给他贴一个标签:亡国之君。因为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吴国,就是在夫差手中消失的。而围绕“吴王夫差鉴”这件文物,我们也能从侧面解读为什么历史悠久的吴国会葬送在夫差手里。
吴国的香火
历史上的吴国,是周朝时期形成的一个诸侯国,属于它的地盘大致在今天的苏州、无锡一带。吴国的历史渊源跟当时另一个诸侯国蔡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周武王所封,并且也都属于姬姓世家。
蔡吴两国各自经过了多少代的传承,经历了多少诸侯混战,终于在公元前506年前后联合形成了同盟关系。当时的蔡国君主蔡侯申和吴国君主阖闾称兄道弟,两家修好,共同对付强大的楚国,并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柏举之战,差点让楚国灭亡。
吴王光鉴
我们不妨推测一下,蔡吴两国之所以能结成坚固的同盟关系,有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各自的立国先祖是同宗同源的关系。实际上在1955年出土的安徽寿县蔡侯墓中,人们也发现了“吴王光鉴”,也就是吴国君主阖闾所用的“水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年蔡吴两国的哥们关系,以致两国君主曾经互送私人御用品。
然而,当年立志要保护蔡国的吴国,后来却先于蔡国灭亡了,而充当亡国之君的,就是开创蔡吴同盟关系的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
亡国因果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两只“吴王夫差鉴”,据考证于清同治年间出土于山西代县蒙王村,又有传闻说民国时期出土于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对此文物界和史学界尚无定论。
吴王夫差鉴
如果取信于河南辉县出土,事情就很微妙了。河南辉县春秋时期属于晋国的地盘。公元前482年,受越国进攻威胁的吴国,不得不跟晋国结盟。本来彼时的吴王夫差是想跟晋国争盟主之位的,结果晋国反过来威胁夫差,不从就攻打吴国。因此夫差不得不放弃了盟主之位。
表面和好的盟国,那也是盟国。所以,如果说“吴王夫差鉴”确如传闻所言,出土于河南辉县,那应该就是当年夫差赠送给晋国的国礼。
然而,吴晋结盟并未能挽救吴国灭亡的命运。公元前476年,吴国被越国所灭。
回首吴王夫差的亡国之路,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有电影效果的纪实故事之一,报仇与反报仇,就是它的主旋律。
就像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那样,先是夫差的父亲,也就是吴国先王阖闾攻打越国负了伤,得了破伤风,丢了性命。
后来夫差继承了王位之后,立志为父亲报仇。这时的夫差很有志气,励精图治,日夜操练士兵,甚至派人侍立宫门,每逢夫差出入时都要提醒他不忘杀父之仇。
终于在公元前497年,夫差打败了越国,并扣押了越王勾践夫妇作为他的奴隶长达三年之久。夫差如愿报了仇。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剧照
但按历史的观点,夫差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没有听从老臣伍子胥的谏言杀掉勾践,结果给了勾践“卧薪尝胆”反报复的机会。
为了复仇,越王勾践比当年的夫差更加刻苦,领导越国养精蓄锐,最终打败了吴国,并逼迫夫差自杀,吴国就此灭亡。然而从根本上说,夫差并不是败在勾践之手,而是被自己打败。
享受主义
早年的夫差是个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人,这就好比白手起家开公司创业的人,处在艰苦奋斗的阶段,是没有资格也没有心思去贪图享受的。
但在夫差成功报了仇以后,吴国也强大了,好比发家致富的创业者,可能就要膨胀了。这是人性的规律。历史上的夫差确实也是这样一个人。他后来觉得自己老子天下第一了,满脑子心思都是想当春秋霸主。
更要紧的是,夫差打算开始享受荣华富贵了,他的人性蜕变开始了。我们不妨推测,夫差就是这时候开始大量打造代表尊贵、用以享受的御用器具的。据现代考古发现,光是脸盆一样的“吴王夫差鉴”,就出土了多件,而且通通采用当时最为金贵的材料——青铜。
您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稀奇的,这不就是一个盆儿嘛。您这么想可就错了,这夫差鉴哪怕放在当年,也绝不是稀松平常的玩意儿,它的用途绝不仅仅是您想象的那样简单,而且据推测还颇有传奇色彩。
夫差鉴传奇
《攻吴王夫差鉴》为夫差所铸器《说文》金部说:“鉴,大盆也”。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鉴的“鉴”字,被写作繁体的“鑑”字,这是大有讲究的。
首先,它的“金”字旁说明了这种鉴必须用青铜金来铸造,如此方显尊贵;而它右边的繁体“監”字,分别由“臣”、“人”、“一点水”及“皿”字组成,按古代象形文字去理解,它表示有一个人跪在一个盛有水的器皿边上,用眼睛往里面看,这个动作代表了在水中映照自己的样子。
由于春秋时期人们还没有发现青铜镜的用法,因此,便可推断夫差鉴的最大作用其实是在盛水后照“镜子”用。
其次,吴王夫差鉴既然是个盛水器具,自然可以当作洗脸盆或浴盆之用。这一点无须多论。
此外,《周礼·天官·凌人》郑玄注曰:“鉴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因此它还可以当作古代的冰箱来用,即盛放冰块用来冰镇食物。
最后,自商、周以降,古代青铜器大多具有祭祀功能。吴王夫差鉴作为盛水盥洗器具,在重大祭祀场合,必然是要大派用场的。众所周知,净手、焚香,是中国古代祭祀的重要仪式。青铜鉴,就是“净手”的祭祀工具。
吴王夫差鉴
吴王夫差鉴,内壁刻有铭文十二字:“吴王夫差,择其吉金,自作御鉴。”大意是,此鉴是吴王夫差选用上好的青铜铸造给自己使用的。
为了对得起这份精致,有人戏称,或许这夫差鉴还是由吴国著名的冶金专家干将、莫邪夫妇亲手铸造的呢,他们既然可以为夫差铸造出名流千古的宝剑,为何就不能造出这天下第一金贵的青铜盆儿呢。
更具传奇色彩的是,夫差鉴被认为当年曾被美人西施用过。
英雄难过美人关
前面我们说到,吴王夫差自从打败越国报了杀父之仇以后,紧绷的神经条就松懈了,开始享受生活了。
西施别越
不过话说回来,夫差好歹是一国之君,打造几个青铜鉴来用用,当然不至于腐化堕落。主流的观点是,夫差是因为一个女人而变得昏庸的,这个女子就是鼎鼎大名的美人西施。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呐,何况是西施那样的美女。
据说自从夫差得到西施之后,就成天沉迷于酒色之中了,慢慢的就变成了像商纣那样的昏君了。因此,西施在历史上留下了美貌之名,也多少担上了红颜祸水的骂名。
西施
既然夫差成日价儿把西施拥在身边,那吴王夫差鉴也少不得被西施用过多少回了。本来这物件儿就是照“镜子”用的,西施这样一个大美人儿,用它来梳妆打扮,那不是一拍即合的事儿嘛。
用夫差的专用物件儿,倒也显得西施和夫差亲密。不过,考虑到西施是被逼来到夫差身边的,他们的亲密关系恐怕要大打折扣。
西施传奇
话说当年夫差打败越王勾践之后,为了保全勾践的性命,据说越国大夫范蠡亲自到民间搜寻美女献给夫差,最后在一个名叫苎萝村的地方发现了貌美如花的西施姑娘,并说服她为了越国百姓的安危,前去侍奉吴王夫差。
因此,换一个角度看,历史上的西施,其实也算得上是后来唐代文成公主的榜样,即为了苍生的福祉而勇敢和亲。
据说当年西施姑娘并不喜欢夫差,但夫差却万分宠幸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吴王夫差盉,是留存至今唯一的一件夫差青铜酒器,据推测当年就是夫差送给西施的爱情信物。
吴王夫差盉(上海博物馆)
为了西施,夫差赦免了勾践,留给了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机会;因为西施,夫差失去了斗志和戒心,性情却变得刚愎自用,并逼死了吴国老臣伍子胥。
据说为了帮助勾践复仇,西施姑娘暗地里还充当起了越国的间谍。远去的历史难以寻得真相,可以确定的是,多年之后,越王勾践率军打到了吴国,吴国兵败如山。
夫差之死
其实越国反过来打败吴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越王勾践前后对吴国发动了至少三次战争,才得以完成复仇大业。公元前473年,越国第三次大规模进攻吴国,终于将吴国彻底打败。
当时吴王夫差被包围在姑苏山上,反过来向勾践求和讨饶,但勾践在越国大夫范蠡的主张下没答应夫差,结果夫差就含恨自杀了。这都是历史事实。
但夫差死后,接下来关于西施的命运,就纯粹是传说了,而且传说不止一种。有的说西施被来自家乡的越国人沉湖杀掉了;有的干脆说西施跟越国大夫范蠡告别江湖隐居去了;还有的说西施被吴国百姓杀死了,因为责怪她红颜祸水害夫差亡了国。凡此种种,其实都不靠谱。
为西施正名
一个西施姑娘,让春秋吴越之争凭添了多少传说,但实际上西施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史学界并无定论,因为来路不明的说法实在太多,就连西施的来历,也有说法称她原本就是越国大夫范蠡的恋人,只是为了越国的安危,范蠡才忍痛把西施送给了夫差。
范蠡和西施
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听上去严丝无缝的历史传说,越有可能是假的。实际上,即便西施真实存在,把吴王夫差的灭国根源归咎于西施的美人计,也是极其荒谬的。
吴王夫差的亡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的好大喜功,比如他发动举国上下修筑了一条长达180多公里、连接长江与淮河的人工河——邗沟,再比如他盲目争当春秋霸主等等,这些都是劳民伤财极大消耗国力的事儿,吴国的灭亡逃不出此等干系。
尾声
不管怎么说,越王勾践打败了夫差,让吴国灭亡,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儿。双方的报仇与反复仇,已经够精彩了。正因为夫差的死,才让吴王夫差鉴散落人间,其中这一件落到了晋国境内,今天才得以留存于世,任我们评说。因此,历史也是讲缘分的。
本文作者:品藏天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