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论知与行野史趣闻

2018-11-06 15:06:26

王夫之论知与行

且夫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行焉可以得知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将为格物穷理之学,抑必勉勉孜孜,而后择之精,语之详,是知必以行为功也。行于君民、亲友、喜怒、哀乐之间,得而信,失而疑,道乃益明,是行可有知之效也。其力行也,得不以为歆①,失不以为恤②,志壹动气,惟无审虑却顾,而后德可据,是行不以知为功也。冥心而思,观物而辨,时未至,理未协,情未感,力未赡,俟之他日而行乃为功,是知不待有行之效也。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下学而上达,岂达焉而始学乎?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离行以为知,其卑者,则训诂③之末流,无异于词章之玩物而加陋焉,其高者,瞑目据梧,消心而绝物,得者或得,而失者遂叛道以流于恍惚之中。异学之贼道也,正在于此……

宋诸先儒欲折陆杨④知行合一、知不先行不后之说,而曰知先行后,立一划然之次序,以困学者于知见之中,且将荡然以失据,则以异于圣人之道矣。《说命》⑤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千圣复起,不易之言也。夫人,近取之而自喻其甘苦者也。子曰:“仁者先难”,明艰者必先也。先其难,而易者从之易矣。先其易,而难者在后,力弱于中衰,情疑于未艾⑥,气骄于已得,矝觉悟以遗下学,其不倒行逆施于修涂者鲜矣。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圣言决矣,而孰与易之乎?

(《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中华书局,1976)

【注释】①歆(n):高兴,喜悦。②恤:忧虑。③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④陆杨:陆,即南宋南宋哲学家陆九渊。陆九渊,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讲学于象山书院,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杨,指南宋学者杨简,杨简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是陆九渊的学生。⑤说命:《尚书》中的篇名。⑥艾:停止。

【原典导读】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在哲学流派上,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把理论和实践当做统一体来看待,认为理论与实践有并进之功,反对将知识当做观照事物的空洞概念,主张力行以求知,将实践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文作者:立根有道(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