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看到了商人有成为统治阶级的危险野史趣闻
班固叙汉初之富庶详矣【按:对班固总结的评价,是一个详细的意思。】。盖承六国之后【按:汉代的历史发展阶段。】,天下合而为一【按:天下局势。这句的下面几点都是对于这个局势的详细说明。】,兵革息【按:天下太平,战争没有了。】,官吏省【按:行政机构小,自然社会的费用就小,】,馈享略【按:馈,本意是指吃饭,这里是说消费方面简单,其实是说消费少的意思。】,置邮简【按:传达信息的驿站机构少,就是信息少的意思,而信息少就意味着事情少,没有什么需要传达的。这四点是社会的基本特点。】,合天下而仅奉一人,以一王而府天下【按:天下一统的政治局势。】,粟帛货贿流通,关徼弛【按: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取消收费站的意思。徼 jiào
〈名〉
(1) 边界,边境 [boundary;border]
复寻金沙江,极于牦徼外。—— 钱谦益《徐霞客传》
(2) 又如:徼人(边民);缴外(边界外;国外);徼亭(边境哨所);徼塞(边塞);徼障(边境;边塞)】而不滞【按:这是说统一的大帝国,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商品和货币流通,国内没有关卡造成商品流通的障碍。王夫之这里不是谈生产,而是谈流通,这是有意思的。简单说这是老夫子看到商品流通对于社会进步的一面。】,上下之有余宜矣【按:我们看到这里王夫之也认为统一的市场流通是有利于社会的财富的递增的。】。呜呼!后之天下犹汉也,而何为忧贫孔棘【按:孔棘,拼音kǒng jí ,意思是很紧急;很急迫。《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玁狁 孔棘。” 郑玄 笺:“孔,甚也;棘,急也。”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五》:“边事孔棘,御史有疏云:‘虏虽强,而必亡之势已见。’”】,而上下交征之无已也【按:王夫之提出对比,既然汉代是这么富有,为什么后代却那么担心贫困呢?】!班固推本所由,富庶原于节俭【按:王夫之认为班固的观点是“节俭”。下面就是引文了。】。而曰:“高帝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虽弛其禁,然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山川园池市井租税,自天子至于封君,皆取其入为私奉养,不领于经费。”知言也夫【按:这是对通鉴原文的解读。基本是认可班固的看法的。下面的部分才是王夫之的重点。】!
尤要者【按:这里是王夫之本人的重要阐述。这里指出上面引文中更为重要者。】,则自困辱商贾始【按:这句话的意思才是汉代富有的根本,这是王夫之的着重点所在。从历史看,汉代发展生产是重要方面,但是我们说的是王夫之的历史眼光,也就是说再明末清初这个时候,王夫之对社会恢复生产的重点却是放在了打击商业上面。其实这是与前面我们指出的王夫之的本人认为商业也可以增加社会财富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但是王夫之现在就是这么认为。那么历史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不愿多说,只是指出明代末期发达的商业就可以了。其实王夫之的眼光是很独到的,也是很锐利的,看到了商业和农业帝国的根本冲突所在。我们也可以说商业也是明帝国的亡国原因。】。商贾之骄侈以罔民而夺之也【按:商人掠夺普通人的产业,这是商业和普通人,其实就是农业。这是二者处于根本矛盾的。农业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而商业是交换,当然是矛盾的。】,自七国始也【按:商业发展是从战国开始的。这是历史原点。】。七国者,各君其国,各有其土【按:政治是分裂的。国土不统一。】,有余不足,各产其乡,迁其地而弗能为良【按: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经济方面各有优势,是处于一种比较优势的经济形势之中,我们知道这正是亚斯密指出的社会分工的基础。】。战争频,而戈甲旌旄之用繁;赂遗丰,而珠玑象贝之用亟;养游士,务声华,而游宴珍错之味侈。益之以骄奢之主、后宫之饰、狗马雁鹿袨【按:袨,读作:xuàn,本意是黑色的礼服,华美】服殊玩之日新,而非其国之所有【按:战争,交往的贿赂,养士,消费方面的奢华等等成为了商业发展的动力。】。于是而贾人者越国度险,罗致以给其所需【按:没有需求,就没有商业。王夫之看的是很准的。诸多国家的政治形势和比较优势的经济体,是商业产生的客观基础,而人们的消费需求才是主观原因。王夫之这里是指出了商业发展的两个方面原因:主客观原因。吕不韦的出现不少没有历史原因。没有这些客观需求,怎么会有吕不韦这样的人呢?】。
人主大臣且屈意下之,以遂其所欲得,而贾人遂以无忌惮于天下【按:造成的结果就是商人居然可以让人主大臣屈服,这是非常要命的。这是巴尔扎克小说中才出现的没落的法国穷贵族对新兴的资产阶级卑躬屈起的局面。商人可以操弄天下的政治局势,王夫之比巴尔扎克要更为早地指出了。到此,算是一层,指出商业发展的必然性,主要是在战国时代。】。故穷耳目之玩、遂旦暮之求者,莫若奖借贾人之利;而贫寒之士,亦资之以霑濡【按:zhān rú1.沾湿。” 2.浸渍;湿润。 清 方文《喜雨》诗:“一夕遂沾濡,百顷皆浩漫。”3.谓蒙受恩泽、教化。 汉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文》:“ 汉 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云,湛恩汪濊,羣生沾濡,洋溢乎方外。”其实就是跟着沾光而已。这句是说有钱的人让商人们挣利润,穷人们也多少沾点光。人家使绸缎,你也可以用个边角料类的东西,如贾府里的赵姨娘。】。贾人日以尊荣,而其罔利以削人之衣食,阳与而阴取者,天下之利,天子之权,倒柄授之,而天下奚恃以不贫【按:王夫之这里的看法是非常深刻的,就是商人们表面上可以不获利,但其实呢是要夺取天下,夺天子之权。当然汉朝那会不会有这个问题,但是在明末,王夫之已经就是深深地感到商人们要在政治上成为领导者的巨大的时代危机了。虽然那个时候我们知道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但是这种社会苗头是出现了,这么伟大的思想家已经躲在深山中强烈的感受到了。这是王夫之对当时的人来说的,而西汉的那点旧事不过是借个话题而已。而我们今天的普通的读者和历史爱好者是很难感受到明末的商人们在政治上的巨大影响力的。这个影响力已经不是基层的了,而是成为对农业社会的颠覆性的了。总结来看,明末有三亡:亡国,大明变大清是也;亡天下,儒家文化失败于满清蛮夷;第三就是农业社会要被商人所控制。但是第三点指出的人的不多。而大多数人反倒是失望于明帝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而这种苗头和危险的气息,王夫之是嗅到了。大思想家应该是时代的猛虎。】?且其富也不劳,则其用也不恤,相竞以奢,而殄天物以归糜烂【按:商人必然奢侈浪费挥霍。这是与班固的节俭论是相对立的。】。弗困弗辱,而愚民荣之,师师相效,乃至家无斗筲,而衣丝食粲,极于道殣【按:饿死于道路者】而不悔【按:这是假设。其结果激素饿殍满地了。】,故生民者农,而戕民者贾【按:这是对于商人的作用的评价。】。无道之世,沦胥而不救,上下交棘而兵戎起焉【按:商人造成贫穷,而贫穷造成战争。简化为商人造成战争。这与我们通常的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崩溃的思路是不一样的。是明末对商业繁荣的历史反思。而且是一种有着历史高度的担心。】。非此之惩,国固未足以立也。高帝之令,班固之言,洵【按:假借为“恂”。诚然,确实】乎其知本计也【按:这是从明末的历史发展反过来再评价汉初的国策,就有着特殊的意义了。按:这小层指的是商人要想在政治上成为统治阶级。当然我们得指出,王夫之本人对于商人和商业的看法是有着自我矛盾的,并不是完全首尾一致的。这点本文就体现出来了。】。
人主移于贾而国本凋【按:这是高度的政治结论。】,士大夫移于贾而廉耻丧【按:教授变叫兽,这是王夫之早就看到的,士大夫不能商业化。商业对传统社会道德的瓦解的可怕王夫之是知道的。这是对明代社会商业化,特别是知识分子商业化的总结。虽然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但是再当时我们如果设身处地想想,那几乎就是天崩地裂般的社会影响了。】。许衡【按: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祖籍河内县人,今天的河南省西北部沁阳。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自以为儒者也,而谓“士大夫欲无贪也,无如贾也”。杨维桢【按: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等。】、顾瑛【按:元末人,画家。凭借被时人称为“东吴富家”所拥有的财力,在时断时续、长达十余年的“玉山草堂”与“合溪草堂”的雅集、交游活动之中,过目及收藏自六朝至元的近百件书画名迹,此足以在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留下重要篇章。元末殷奎在为顾瑛所作“墓志铭”中说,其“喜购古书名画,三代以来,彝鼎秘玩集录,鉴赏无虚日”。】遂以豪逞而败三吴之俗【按:这里是说这三位士大夫没有起到好作用。】。濠、泗之迁,受兴王之罚,而后天下宁【按:这句话读起来 再逻辑上感觉是有些别扭的。濠泗之迁,应该是指朱元璋。而这个“受兴王之罚”,似乎应该接前面的“三吴”。也就是朱元璋起来后,才平息了这场元末的重商的奢侈风气,才形成下面说的移风易俗的局面。将朱元璋对等老乡刘邦,算是政治正确吧。此书写于清初,这里委婉地提到朱元璋,是应该被我们理解的。】。移风易俗,古今一也【按:这一部分是对元明时代的社会思考。清初诸帝重视农业,真是对这位老先生的开的一个大玩笑。】。
本文作者:季立东文化纵横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