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札记567 王夫之从汉代察举制论大帝国不能选举野史趣闻
董仲舒请使列侯郡守岁贡士二人,贤者赏,所贡不肖者有罚,以是为三代乡举里选之遗法也,若无遗议焉【按:这是指出要论述的内容,就是董仲舒的选举法。不过,王夫之这里的理解是有误的。我们看原文是:“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衞,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吏二千石皆盡心於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徧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董仲舒这里只是说可以达到三王,尧舜禹时期的天下大治的结果。并没有提什么三代乡举之法,而且人家这里明确说的是从干部家庭里找,是从官僚集团里选人。这虽然是选人,但是跟乡举完全不同,不是农村基层的选举。】。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按:这是指出董仲舒的办法的弊端所在: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一没有领会古人的精神实质,二是没有掌握时机。自然,起的作用就反了。】。

郡县之与封建殊,犹裘与葛之不相沿矣【按:从郡县制和封建制的不同的角度切入继续的话题。】。古之乡三年而宾兴【按:1、周 代举贤之法。谓乡大夫自乡小学荐举贤能而宾礼之,以升入国学。2、科举时代,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亦指乡试。《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郑玄 注:“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於王矣。”】,贡士唯乡大夫之所择,封建之时会然也。成周之制,六卿之长,非诸侯入相,则周、召、毕、荣、毛、刘、尹、单也。所贡之士,位止于下大夫,则虽宾兴,而侧陋【按:指处在僻陋之处或微贱地位的贤人。《论衡.吉验》:“舜未逢尧,鳏在侧陋。”《汉书.元帝纪》:“延登贤俊,招显侧陋,因览风俗之化。”】显庸【按:犹显用。明 李东阳 《寿冢宰尹公序》:“然早仕者多不至显庸,晚达者不能无日暮途远之叹。”这里其实王夫之指的是主要在主要 贵族中挑选,而不是从基层中选举了。所以,地位低下的,特别缺乏文化修养的就没有 了。如看《左传》其实也不 是如此。】者亡有。且王畿千里,侯国抑愈狭矣。地迩势亲,乡党之得失是非,且夕而与朝右相闻。以易知易见之人才,供庶事【按:各种政事。】庶官【按:各种官吏。】之宂职,臧否显而功罪微【按:以大量的人才来对应考察大量的政务和职务,那么这个人是否趁职,是比较好考核的。因为都是乡里乡亲,大家都熟悉。三里五村,谁不知道谁呢?这是基于小面积的诸侯国而言的。】。宾兴者,聊以示王者之无弃材耳,非举社稷生民之安危生死而责之宾兴之士也【按:王夫之这句是值得关注的,他在这里点出,古代的宾兴,只是普通的或者是一般意义的用人制度,而不是作为重要岗位的人的考察办法的。】。

郡县之天下,统中夏于一王【按:郡县制最大的特点是天下一主。而三代则是多主,诸侯们自己当家作主的。】。郡国之远者,去京师数千里【按:国家面积大。自然就不容意了解情况。】。郡守之治郡,三载而迁【按:流官制度。意味着不会太熟悉当地情况。因为工作时间短。】。地远,则贿赂行而无所惮。数迁,则虽贤者亦仅采流俗之论,识晋谒之士,而孤幽卓越者不能遽进于其前【按: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就只能选取大众的意见,一般人的意见,还有就是那些能够见到地方官的人的意见了,而真正的有才华的人却不能收到提拔。】。且国无世卿,廷无定位【按:流官的第二种情况。】,士苟闻名于天下,日陟【按:陟,登高之谓也。】日迁,而股肱心膂之任属焉【按:都是选拔自己身边的人。因为身边的人熟悉。这是自然的。】。希一荐以徼非望之福,矫伪之士,何惮不百欺百雠以迎郡守一日之知,其诚伪淆杂甚矣【按:那些不熟悉的人,有希望当官的人就只能想歪门邪道了。】。于是而悬赏罚之法以督之使慎,何易言慎哉!

知人则哲,尧所难也【按:我们普通人认人不当,也是情有可原。】。故鲧殛【殛,诛也。——《说文》】,而佥【按:皆,都的意思。】曰试可者勿罪。生不与同乡,学不与同师,文行之华实,孝友之真伪,不与从事相觉察,偶然一日之知,举刑赏以随其后,赏之滥而罚者冤,以帝尧之难责之中材,庸讵【按:副词,岂;何以;怎么】可哉【按:这句是说由于不熟悉,所以也就难以知道这个人好坏,而偶然的了解却又要跟着刑法和赏赐这两个东西,那么这当然对于考察的人来说也是有影响的。这还算是得到了比较不错的人才的。】?其弊也【按:下面是弊端的内容。】,必乐得脂韦【按:油脂和软皮。《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后因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括囊【按:出自《易·坤》。1.结扎袋口。亦喻缄口不言。 2.犹囊括。包罗。】之士,容身畏尾,持禄以幸无尤。又其甚者,举主【按:举主:指推荐别人的人,相对于被推荐人而言的。保举别人的人,被称为“举主”,这是旧时说法】且为交托【.按:交付委托】营护【按:营护,庇护;袒护】,而擿发【按:tī fā,是指揭露】者且有投鼠忌器之嫌【按:推荐人的人其实是为了结党营私而已。对那些被推荐的人有所托付,也就是要让他们去干什么事情。庇护的人当然就是自己的跟班小弟。这也就导致了监察的人不敢完成监察的职责。】。则庸驽竞乘,而大奸营窟,所必至矣【按:庸人充斥,而大奸盗国也就成了必然了。这是指出察举法之弊端。】。

闻乡之有月且矣,未闻天下之有公论也【按:天下无公论,也算是王夫之震耳发聩的见解了。】。一乡之称,且有乡原;四海之誉,先集伪士【按:天下公论的看法。非常深刻。】;故封建选举之法,不可行于郡县【按:这是对察举法的批评。和基本看法。】。易曰:“变通者时也。”三代之王者,其能逆知六国彊秦以后之朝野,而豫建万年之制哉?且其后汉固行之矣,而背公死党之害成【按:汉代的结果。】,至唐、宋而不容不变。故任大臣以荐贤,因以开诸科目可矣【按:汉高祖时,只是笼统地提出 贤士大夫 ,尚无明确科目的标准。汉惠帝、吕后虽确定了明确的科目,但不十分固定,也比较单一。汉武帝以后,科目逐渐增多,并且日益固定下来,使之制度化。两汉时期比较通行的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材、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察举的期限也逐步有了比较明确、固定的规定。上述各种科目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常科,另一类是特科,有的虽不是岁举,但也要经常举行,有的则根据临时需要或某个皇帝的特殊兴致偶尔为之,如:贤良方正差不多每代皇帝都曾举用,而鸿都门学则在东汉灵帝时举用过。察举的人数也逐渐有了明确的规定,如孝廉原是每郡岁举一至二人,由于各郡区大小不等,人口多少不一,举人相同则颇不平等,于是在东汉和帝时改以按人口为标准,大概每20万人举一人】。限之以必荐,而以赏罚随其后,一切之法,必敝者也【按:这是对察举法的结论。必然出现问题。从汉武帝时开始,由丞相、列侯、刺史等高级官员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察举制度设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目的在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为汉代做官的重要途径之一。到西汉后期和东汉,察举制度变成了豪门权贵扩大势力的工具。察孝廉、举茂才的所谓标准,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因此有童谣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
封建也,学校也,乡举里选也,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则踬矣【按:选举制度说白了,还是适于面积比较小的行政管理单位。这在古罗马从共和到帝国的历史演变中其实是思路比较清晰的。到了势力突破意大利半岛的时候,共和制就不适应了。按今天的逻辑,这比较适应于地方自治的情况。但是我们中国是个大统一的国家历史传统,所以后来就适应了。只能是科考。教育制度,国家制度,人才选拔制度这是三位合一的。】。用今日之才,任今日之事,所损益,可知已【按:这其实是批评董仲舒的教条,泥古不化。这何尝又不是在批评司马光呢?这是司马光修改过的论文呢。当然代表了司马光的看法。这是保护官僚阶层的特权利益的。其实司马光的思路倒是更类似门荫制度。司马光只是希望这种门荫制度,也就是保护特权的制度一方面还能让统治阶层拥有健康的体魄,能够不必完全依靠下层的补充而拥有优秀的人才,算是对门荫制度的一个改良。】。而仲舒曰:“三王之盛易为,尧、舜之名可及。”谈何容易哉!【按:老先生发了个大感慨结束本文。当然这也是对所谓的门荫制度的委婉的批评。不过此处没有那么明显。而是给改到了选举制度上了。】
本文作者:季立东文化纵横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