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无愧为中华帝制的第一位皇帝野史趣闻
秦始皇无愧为中华帝制的第一位皇帝。秦朝建立后,他所明令兴建的第一个重大的交通工程就是遍布中华的通衢驿道网。在当时,它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工修筑的路陆交通网。

修筑大规模的通衢驿道网是典型的帝国行为。交通网是天下动脉邮传号称“天下血脉”。由大道通衢和驿站邮传共同构成的路陆交通道网是一切大帝国所必备的军、政、民三用公共工程设施。通衢爭道网的形成对于维护帝国的统一、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意义。秦朝的路陆交通体系也是在前代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战国时期,各国都修建了便于交通运输的路陆交通网。有些道路最初专门为军事目的修建。

例如,秦国为攻灭巴蜀,曾在陡峭岩壁上凿孔架桥连阁,“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各国的道路彼此沟通,构成更大的网络。当时地处中原的魏、赵、齐等国修建了许多纵横交错的大道,称之为“午道”。利用既宽又直的午道,数百里的行程,可以“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这些午道多与秦、楚的午道沟通,其中著名的“成皋之路”常常被东方各国合纵攻秦的大军作为战略要道使用。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0年),刚刚扫灭六国后不久,秦始皇就下令“治驰道”。为了打通障碍,他还下令“坏城郭,决通堤防”。据说“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面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以首都成阳为中心,横纵贯通,遍于全国。这些驰道宽五十步,用铁锥夯实,两边植树,掩映如盖,颇为壮观。

驰道主要为了政治、军事目的而建,它是国家的重要设施,所以当时的人们视之为“天子之道”。秦朝四通八达的驰道显然是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其中包括拓宽或修整原有大道、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匿路障和开辟新的大道通。秦朝的路陆交通网不断扩建。秦始皇专门为军事目的修建了一些国防通道,如通向云贵地区的“五尺道”、通向南海的“杨越新道”和通向北方边境的“直道”等。

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密切巴蜀与西南边疆地区的联系,派常修筑通往云贵地区的大道,其遗迹至今尚存。这条道路凿山以通,大约有五尺宽,又称“五尺道”。在平定百越过程中,秦始皇下令按照驰道标准,修筑杨越新道。这条大道沟通中原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直达南海。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便于对匈奴用兵,又下令修筑“九原直道”。它由成阳经上部、云阳,达九原,沿途开山凿岩,夷平险阻,用时两年半。

这条大道“山煙谷,千八百里”,自威阳直通九原郡治所(今内蒙包头市西南)故名“直道”。据说,秦始皇还曾亲自参与修路筑桥。据(水经济水注》)记载秦始皇东巡,路遇河水阻挡,无路无桥。他亲率百官,各提一石,填河铺路。由于相传是“秦始皇东巡所造”,故称之为“秦梁”。与所有大帝国一样,国家兴建的公路网同时也是驿站网。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考察秦代驰道遗迹的学者发现了傍道而建的站馆含边迹,为此提供了实物证据。交通网又与信息网密切相关。骑马飞奔的卒、信使可以迅速地传达中央政府的指令或地方政府的报告。这种大爭站郎传网是维护庞大帝国统治所必需的。公路交通网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又是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关于秦始皇修筑路陆交通网的目的,历史文献多持巡幸说、用兵说,有人甚至认为驰道是秦始皇专为游观天下面建,其余道路也是为了穷兵武,均属于之举。

这种认识过于狭,不足以解释这种帝国行为。就许多道路修筑的直接动机而言,巡幸说、用兵说或许有定的道理,然而这类行为的目的和功能显然具有综合性。它是一个大帝国控御之术的产物,也是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换句话说,它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当年罗马帝国凡得一国,必造大道,且标准高、质量好,从而使“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与秦始皇使“条条道通成阳”属于同一类历史现象。

世界上的其他帝国也大体如此。甚至可以说,只要有大帝国,便有这种“大道通现象”。大帝国造就了大道通術,大道通衢造就了大帝国。大道通術一旦联网成片,人类社会的文明就上了一个台阶。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不管筑路者最初的目的是什么,交通设施通常都具有综合性的社会功能,既有利于政治统一、军事调动,又有利于经济发展、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

大道通衛的网络将一个国家连成一体,并构成这个国家的命脉。从现存记载看,秦始皇时期的路陆、水路交通网建设基本上属于有较高效益的公共工程。且不说它对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大促进作用,仅以车船运输取代人力搬运而节约兵员、轁重运输费用一项便相当可观。

一些学者把修建驰道列为秦始皇的一大罪状乃至秦朝的亡国之因,这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作者:寥廓的雪(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