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明朝宦官(2)这个太监不一般,能行军打仗,还是个航海家野史趣闻
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后,不断在反思以前的王朝覆灭的原因,除了下黑手除掉一个个开国功臣外,剩下的就是外戚和宦官两种势力了。因为当初马皇后执意不给家族封官加爵,所以马皇后的家族几乎在朝廷没有形成势力。加之,朱元璋要求后代选妃尽可能从民间选拔,这也减少了外戚做大的可能。而对于宦官,朱元璋曾命人浇铸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可以说,在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宦官的打压还是很厉害的。然而到了朱棣手里,宦官们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明朝太监
朱允炆在削藩过程中,为了准确掌握叔父的行踪,派了大量的情报人员潜伏到这些藩王身边,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立马就有所察觉。同样,朱棣为了掌握建文帝的情况,就收买了建文帝身边的人,那就是太监。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两种人的帮助,一个就是和尚,另一个就是太监。和尚不用说了,最牛的就是那个给朱棣送去白帽子的道衍和尚。朱元璋和朱允炆对太监都不感冒,恰恰让朱棣钻了这个空子,这个群体立马就成了朱棣的高级卧底。皇上每天干啥吃啥,在哪儿睡,心情如何,事无巨细的都汇集到朱棣哪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郑和也是个太监
等到朱棣上台后,就继续重用太监,为了监视官员、锦衣卫和百姓的一举一动,他还成立东厂,由太监来担任,可见太监当时有多牛。另外,朱棣身边也有一些太监属于牛人,其中有个叫马三保的是道衍的弟子。在朱棣与朝廷派来的李景隆的一次决战中,马三保出谋划策,率部一举击垮李景隆的大军。战后论功行赏,朱棣不但嘉赏他,还赐给他姓,姓郑,他就是后来率队七次下西洋的郑和。
七下西洋
1371年,郑和出生于云南,原名马三保。11岁那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等人率军征讨云南。战乱中,马三保被俘获去,还被阉割了。据说当时明军打了胜仗,一般会抓一些少女去当宫女,抓一些少男阉割后当太监,前提条件是,要长得有模有样,少男少女长得难看,就不会被抓去。事实上,史书记载,马三保确实是一表人才,就是少了那么一点。回京后,马三保被选送到燕王朱棣府上服役,自此就得到燕王朱棣的欣赏,后来还行军打仗,赐姓后改名郑和。所以说,郑和是压根儿不情愿当太监的。
七下西洋先后用了28年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按照朱棣的意图,沿路宣传大明的天国之威,要和平、不要侵略、不要战争。还有一种说法是,郑和率人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
本文作者:长安那片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