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大都是反派,但这个宦官有绝对权力,却被百姓称为“佛”野史趣闻
一说起来,就觉得明朝的宦官都是反面角色,其实也不尽如此,有一个宦官就出污泥而不染,不光朝堂上下对他好评如潮,老百姓也称他为“佛”。
这个倍受好评的宦官叫陈矩。嘉靖二十六年被选入宫做了一个小太监,那年他八岁,正该是读书的年纪。
(被称“佛”的陈矩)
陈矩的运气不错,因为他的师父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是个工作能力很强、品行又十分周正的人,跟着这样的师父,陈矩自然也坏不到哪里去。
让陈矩对宦官这个职业重新认识的还是他师父高忠。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兵又越境骚扰,烧杀抢掠,以致边境百姓苦不堪言。高忠奉命率兵对抗蒙古兵,只见他全副武装,上阵毫无怯色,几番拼杀,立下战功。陈矩这才认识到宦官也能像大臣一样,建立功业保家卫国。受到影响的他立志要成为高忠这样的宦官,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开始学习政治和经济这方面的内容。
陈矩熬到万历十一年的时候,干了一件事,让他终于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这年春天,万历皇帝查办了代藩奉国将军朱廷堂一案,因其有罪,便削去官爵,入凤阳为囚,并由陈矩负责押送。陈矩一路小心谨慎,将案犯朱廷堂移交给凤阳监狱后,在回朝廷的途中,路过家乡,决定上个祖坟再走。
(上坟扬名)
朝廷宦官要回家祭祖,这消息一下就传遍了他的家乡,地方官和老百姓们听了都连呼头痛,为什么呀?因为当时的宦官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人,手中又掌有权力,出宫办事时招摇过市,到处吃拿卡要、作威作福,弄得地方上鸡飞狗跳,难以承受。所以,陈矩要回家上坟,大家自然头痛不已了。
然而事实却出乎大家意料。陈矩回到家乡,并没给地方官民制造麻烦,也没有以各种名义敲诈勒索,他只是安静地上了一个坟就走了。陈矩的与众不同,让地方官和百姓无不称道。
陈矩有自己的座右铭: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依照这八个字,在处理问题时,他总以正直的态度对待问题,并且一定会顾全大局。曾轰动朝野的“妖书案”就很能说明他处理事情的态度。
事情发生在万历三十一年的十一月,当时万历皇帝因久不立太子,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就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有一份匿名书横空出世,并且一夜之间便出现在朝臣国戚的府宅门口,书中直指郑贵妃勾结大臣,阴谋夺太子之位。事关国本,陈矩马上向万历皇帝汇报了这件事情。万历皇帝勃然大怒,命陈矩负责督办此事,务必查出幕后黑手。
(万历皇帝)
案发突然,锦衣卫全城搜查,朝中更是人人自危,个个都生怕被牵连进去。有大臣认为这正是排除异己的机会,便给陈矩送礼,并将想打压的官员告诉了他,希望他能帮忙。陈矩不是害人的人,自然对他们的要求予以严厉的回绝。
陈矩在查办的过程中,发现受案子牵连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只是嫌疑并没有根据,如果继续查下去,事情只会越闹越大,而受嫌的朝臣会越来越多,到时候人心惶惶,势必引发大乱。
就在陈矩忧心忡忡的时候,锦衣卫抓到了一个叫生光的无赖。这个生光会写几句诗,以前就写过“郑主乘黄屋”这种诗,敲诈过郑贵妃的兄弟,是个有前科的案犯。陈矩认为生光就算此事冤枉,也该因上一次造谣敲诈之事判处死刑,为了朝廷安稳,天下太平,陈矩便将此人定为主谋。
“妖书案”结案后,被抓的官员和百姓便转危为安,朝野终于平静如初。陈矩的处理让许多官员都对他很是钦佩,再加上他是万历皇帝的近侍,都想与他结交。不过,陈矩并没有趁机结党营私,他要做的事情多了,没有功夫应酬这些官员,更不想和他们有什么牵连。
陈矩做为老资格的宦官,事儿做得又周全,万历皇帝虽不上朝好多年,但还是个知人善用的人,于是将东厂和司礼监印事务一应交给他,也就是说他集纪检、监察于一身。
(百官相送)
在宦官之中,权重如此的数来数去也没有几人,陈矩手掌重权后,并没有以权谋私,滥施权威,反而常说:“上帝好生,无知入井”。有他在忠臣和皇帝之间斡旋,又常常提点万历皇帝,就算有奸人进谗,也少有成功。至于东厂在他管理的那几年,更是抓捕人数最少的几年,京师的秩序也是井然有序。
万历三十五年, 67岁的陈矩安然去世。陈矩死后,百官着素服相送,许多京师百姓在送葬的路上哀哭不止,称他为“佛”。文人志士纷纷写悼文表敬佩之意。
一个宦官,死后得文武百官相送,又得百姓夹道哀哭,可见他的确梦想成真,成为了他想成为的那种宦官。
本文作者:张生全精彩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