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死是一件偶然的事野史趣闻

2018-11-05 06:31:57

岳飞(1103-1142年) 字鹏举 河南汤阴人

多年来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岳飞这样一位德才兼备、声名显赫的军事将领死在自己人手里?

历史是人书写的,史书也是人书写的。我们常常讲有些史书乱记载,很多地方不可信,有些历史细节可能被篡改。但是,大的事件并没有记错,比如岳飞的确是一位忠臣,是一位爱国将领,但他被南宋朝廷处死了,这点是不会错的。站在大历史的角度上看,考证或者争论一些细枝末节的具体问题,可能使我们学历史会感到吃力,甚至会迷失方向。

学历史,不是为了记住某个具体的历史名词或者花边故事,而是为了理清历史脉络,从而发现一些问题,为后世提供借鉴。前一段微信朋友圈流行《极简唐史》、《极简宋史》、《极简解放军史》等极简历史,就笔者看来,对于成年人来说,看这样的文章真的没有意义。历史是用来分析和思考的,在大的脉络比较清楚的前提下,分析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能否避免?这才是我们要学习历史的方法。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这一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宋高宗赵构在徽钦二帝被俘虏后仓促登基,面对严重的危机,宋高宗究竟该怎样做才合理?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岳飞处于什么位置?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

很多人认为,宋高宗赵构是个投降派,严格地说,宋高宗应该算是妥协派、主和派,因为宋高宗从未投降,南宋朝廷并没有受到金朝的遥控。但是,宋高宗为什么执行妥协路线?宋高宗赵构领导的南宋,能消灭刚刚灭亡大辽的金朝吗?能以武力守住东南半壁江山吗?

1127年4月,北宋都城汴京开封被金朝的大军攻破,徽钦二帝连同后宫和一大批大臣约3000余人被金朝掳掠去北方,可以说北宋中枢算是被连锅端了,北宋灭亡,未被占领的地区陷入群龙无首状态。

宋高宗在事故发生时,因为在外募兵,没有被掳走,因此是宋朝皇位理所当然的合法继承人,在河南商丘被拥立为新皇帝。1129年(建炎三年)二月,金兵奔袭扬州,赵构一行狼狈渡江,经镇江逃到杭州,金兵穷追不舍,赵构又逃到宁波,后不得已躲到海上避难四个。第二年,金兵撤离才回到杭州。

1132年(绍兴二年),赵构将杭州定为行在,南宋朝廷初步在东南稳住了局势,暂时消除了再次亡国的危险。

岳飞剧照

这一段时间,钟相、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刚喘口气的宋高宗,不得不派兵镇压农民起义,在岳飞等将领的镇压和招抚下,农民起义很快被平息,“攘外先安内”。1138年,经过十余年的战争,把持金朝朝政的主和派认识到,彻底消灭南宋暂时无法做到,因此与南宋签订了和约。

1140年初,金朝内部发生政变,金太祖第四子金兀术(完颜宗弼)等主战派杀死主和派,金兀术率大军南下攻宋。但是,这次进攻并不顺利,金兀遭到岳飞、刘琦等南宋将领的顽强抵抗。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在各路宋军对金兵作战取得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宋高宗准备议和,以战促和。岳飞无奈班师回朝,先期收复的大片土地又被金朝占领,岳飞感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有人要问,节节胜利为何要班师?其实,南宋初年,在军事上取得的一些胜利是有原因的。北宋的军队体制太多牵制,部队基本没有机动性和灵活性,士兵对将领也必然缺乏感情和信任。所以,北宋文风盛极一时,尚武之风却销声匿迹。在宋朝军事力量下降的同时,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却在显著增强。以前的游牧民族,虽然兵强马壮,但是不懂兵法,组织水平低下,所以一旦汉人政权处于统一状态,对付少数民族还是有办法的。

契丹建国是少数民族文化进步的一次质的飞越。石敬瑭送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不但给契丹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也给契丹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此后他们不仅兵强马壮,而且组织体系越来越严密,政府越来越靠谱,所以北宋一直无法战胜人口明显少于自己的辽朝(契丹)。金灭辽以后,金朝的军事力量更胜于辽,在骑兵装备、战法运用、攻城技术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金国刚崛起时,骑兵异常彪悍。马具的改良,汉文化军事思想的吸收,金朝练就了一支强大骑兵部队。金此时有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20万雄兵,汉人的加入又提高了金军技艺,出现了人、马皆披铠甲的重装骑兵(铁浮屠),金朝的统治集团不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文盲,很多是熟读兵法的才俊。

金朝的精锐骑兵 铁浮屠

除了这些优点,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皇室亲王领兵作战,完颜娄室、完颜宗弼、完颜宗翰等等,都是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这些人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都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因为北宋朝廷整建制灭亡,南宋朝廷初创,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许多部队是由抗金义军发展而来,士兵多是由将领招募而来;当然,这时候朝廷也不想管的太死,所以南宋初年的军队恢复了活力,基本做到兵将一体,比如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在靖康之变后一手带起来的部队,有抗金义士、有收编的农民起义军等等,兵员高峰值为10万人左右,有3万左右骑兵。岳飞本人英勇善战、爱兵如子,加上训练严格、纪律严明,部队士气提高,战斗力增强,加上民族情绪高涨,所以岳家军成军十余年来打了许多胜仗。岳家军打的战,多发生在北宋旧有疆之内,对手主要是伪军,岳家军占据了地利、人和的优势。岳家军与金兵也发生过战斗,次数较少。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金兀术(完颜宗弼)兵分四路南侵,大举攻宋,金兀术亲率金兵主力攻入开封。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初,岳飞基本完成了扫清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汴京开封的态势。但在南宋朝廷的一再催促下,岳飞班师回朝。分析当时的形势,南宋实际上无力无力深入北方,以步兵为主的南宋军队,一旦战线拉长,就有被金兵各个击破的危险,以前北伐时已发生多次。即使岳飞能再向北方推进,后勤补给也跟不上,当年宋太宗雍熙北伐,准备不可谓不充分,但粮草依然被辽军烧毁,饮恨败回。

宋高宗强令岳飞班师回朝的时候,岳飞的部队已经全线推进到黄河一带,孤军冒进,远离后方。而此时,金兀术的12万精锐主力正集结在开封一带,大战将一触即发。以骑兵为主,又有开封城做后盾的金兀术当然求之不得,一旦开战,不出意外,宋军是要失败的。这种失败,宋高宗输不起。岳家军此时是南宋的主力,也是当时仅有的一幅拿得出手的家当,要是失去这支军队,南宋覆亡指日可待。

51643年,崇祯帝在只剩孙传庭这一副家当的情况下,不考虑保存有生力量,而是连连下诏催促孙传庭率军与李自成决战,最终孙传庭全军覆没,明朝随即灭亡。

1938年春天,国军在台儿庄地区对日作战取得大捷,国民政府着实高兴,于是集结重兵,想与日军战略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好在有高人提醒危险,国民政府迅速疏散部队,数十万国军跳出了日军包围圈,后来还是不得不掘开黄河花园口,以黄河水阻止日军追击,避免全军覆没。

宋高宗十分看重岳飞和岳飞率领的这支部队,曾经手书“精忠岳飞”赐予岳飞,对岳飞的作战也多保持宽容的态度,颇像当年主席和林彪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商量工作的好氛围。岳家军是宋高宗的心头肉,没有岳家军这支部队,宋高宗吃不香、睡不好。宋高宗曾经说,和谈有底气,要打也不怕。

宋高宗终于把岳家军从死亡的边远拉了回来。岳飞回到朝廷,再三恳请朝廷让他回家种田。宋高宗不许。1141年一月,金兀术再次南下,岳飞率部驰援,金兀术无法取得新进展,同意议和,但要求南宋处死岳飞。岳飞于1141年除夕被处死。

岳飞就这样一句话被金兀术处死了?彼时,金朝无力全线南下攻灭宋朝,事实已经证明,不然金朝主战派头子金兀术不会兴师动众南下后这么快就同意议和。许多人认为,金兀术的这个要求是岳飞被害的直接原因,其实不然。南宋与金朝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已基本处于均势,金要全面灭南宋,不大可能。宋高宗大可不必为此而杀忠臣岳飞。

这个时候金兵的实力强,但是,朝政治水平还比较低,不善于利用汉人的智慧和力量稳定占领区,他们扶持的伪齐政权就是失败的例证。此时南宋朝廷已经得到较为完整的重建,军事实力已经得到有效提高。金兀术不可能没有认识到这些,这些才是促使金兀术议和的真正原因。为什么金兀术要求南宋杀岳飞?原因很简单,为将来条件成熟对南宋再次用兵先消灭一个劲敌。

有人说,岳飞抗旨,该死。其实岳飞抗旨北伐这个事,是有原因的,倘若因为抗旨而杀岳飞,完全可以光明正大杀,不必以“莫须有”的罪名。

也有人说,岳飞要求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才引来杀身之祸。其实这个口号宋高宗也喊,但岳飞有这个本事打到敌人的老窝,将徽钦二帝迎回抢自己的皇位?别闹了,都是喊喊而已。当年太宗皇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但没有收回幽云十六州,自己还差点送了命。当下,百业待兴,能稳住局面就不错了。所以这句口号也不会导致岳飞死亡。

又有人说,军队是朝廷的军队,怎么能叫岳家军呢?这个是岳飞必死的原因。其实,这个叫法是民间喊喊,朝廷一开始考虑提振军心士气,也是默认的,后来岳飞已经回到朝廷,被解除兵权,并主动要求转业养老,并未形成事实上的尾大不掉之势,回到朝廷的岳飞已经没有危害,以此为理由杀岳飞,不可信。

还有人说,岳飞建议宋高宗立储君导致杀身之祸。大臣建议立太子,历朝历代都有,这件事也不应该是岳飞遭遇杀身之祸的原因。

金兀术画像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岳飞死亡?看看岳飞此时的价值和当时的形势:宋金双方已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但总体上金朝还占主动。宋朝各方面已初步恢复,金朝真要打,南宋也有实力守。那岳飞的价值何在?有岳飞,南宋也消灭不了金朝;没有岳飞,只要有岳家军在,南宋也可以自保。此时的岳飞就是处在这么个可有可无的形势下。但是宋朝的传统是礼遇大臣,劳苦功高的岳飞能杀吗?不能。

但是,此时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还在哈尔滨当佣人,宋高宗的爹--宋徽宗已经在5年前去世了,一想起老娘的悲惨境遇,宋高宗痛苦万分?1643年,李自成杀崇祯帝的亲叔叔福王朱常洵,崇祯帝得到消息后,痛哭流泪:“朕竟不能保一叔。”

宋金双方对峙的形势基本形成,迎接太后回来的时机成熟了。

史书记载了金兀术要求杀岳飞才能议和,但没有记载要求只有杀了岳飞,才能送回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这种事情于双方都不是光彩的事情,于宋朝更是。但是,岳飞死后的半年多,韦太后的确被宋高宗派出的使臣接回到杭州,算上路途来回的时间,几乎刚刚好。

杭州岳王庙

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禅位给养子宋孝宗,宋孝宗继位后即给岳飞平反,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为岳飞平反是在宋高宗在世的时候完成的,宋高宗此时还是太上皇,这么大的事必须经宋高宗同意,这就好理解了,岳飞确实是个牺牲品,是为了赵家私人利益的牺牲品。倘若没有天大的愧疚,宋高宗不可能在世时同意给岳飞平反的。给岳飞平反的时机成熟了,“靖康之变”已过去35年,被掳去哈尔滨的宗室死的差不多了,接回来的母亲韦太后也于3年前去世了,宋高宗用忠臣的命换回了自己的母亲,良心必然受到谴责,为此,宁可打自己的耳光,也同意养子孝宗为岳飞平反。

从宋高宗赵构的经历看,此人不是凡人,是个有章法、心思缜密的人。1.开封城破前曾经被哥哥宋钦宗排到金朝做人质,面不改色心不跳。2.在自己明确不能生育的情况下,从太祖赵匡胤(宋高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的子孙)这一系寻找皇位继承人。三是在55岁的壮年将皇位禅让给养子宋孝宗,自己当太上皇,命途多舛的宋高宗早已看透红尘。

宋高宗在北宋朝廷灭亡的危机时刻登上帝位,重建了宋朝和中央权威,拉起了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为江南带来了150多年的相对承平岁月,他已经做了足够的努力。开封被攻破,不是赵构的责任,;王安石变法失败也不是赵构的责任,那时他还没出生。问题是一代一代累积下来的,就国事而言,赵构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个人再伟大,也不可能短时间消融长期累积的冰山,得有个过程。但不管怎么说,杀害忠臣孝子岳飞是宋高宗一生最大的污点,也给后世带来很坏的影响,岳飞之后,南宋再无战神,杀岳飞就是杀掉了南宋的精气神。

两年后,1163年,宋孝宗主动北伐,这时宋高宗刚刚禅位不久,北伐这样大的事情不可能不经宋高宗同意,史称“隆兴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事实再一次证明,北伐难上加难。

岳飞不是政治家,他心里想的都是和金朝打战,收复失地。从岳飞的角度看,金兵不可怕,是可以战胜的,他请求宋高宗给他20万精兵,说这样就可以完成直捣黄龙(金朝老巢,在吉林农安)。这和袁崇焕跟崇祯皇帝说“五年平辽”没有什么质的不同。这不是吹牛,而是认识偏差。

从单一的角度看问题,总是容易犯错误,政治家想问题往往考虑多种因素,一件事情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有重要原因,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解决的问题早就解决了,早在开封城破的六七十年前,北宋仁宗的皇后刘娥就说过类似的话。

不少名家称:“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其实都错了,实在是遇到了强大的对手,孝宗时,金朝皇帝是金世宗完颜雍,此君被朱熹称为“小尧舜”。

岳飞的遇害,源于当时特殊的情况,具有偶然因素,倘若韦太后在1135年就和宋徽宗一起去世了,岳飞不会死。毕竟,南宋需要岳飞这样一个将神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在忠臣和娘亲二选一的情况下,岳飞成了牺牲品。(作者:朱稳贵)

本文作者:坐看东南了(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