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名将杨业怎么死的?既没有被潘美陷害,也没有头撞李陵碑野史趣闻
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所向克捷,人称'无敌'。杨业年少得志,威名远震,人称杨无敌。打遍天下无敌手,独孤九剑,只求一败。
杨业最初是刘汉伪政权的大将,宋太宗赵光义征伐太原,曾经还重金悬赏过杨业的人头。刘汉伪政权被灭,杨业投降了大宋,赵光义依然让他镇守边关,杨业大败契丹人,为自己交了投名状。契丹人很害怕杨业,看见他的军旗就掉头而去,不敢南下掳掠。其他边关将士特别羡慕嫉妒恨,常常告杨业的黑状,但是赵光义是个明白人,看完之后就把告状材料给杨业寄回去了。以示信任。
但是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杨业也死在自己的太能干上。其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杨业不大会搞同事关系。
雍熙三年,赵光义派兵北征契丹,潘美为统帅,杨业为副手,王侁和刘文裕为护军,也叫监军。为啥打仗要护军或者监军,其实相当于军队中的执法部门。宋朝刚从五代十国的乱世过来,前线将领动不动就会造反叛乱,所以护军的作用不可小觑。如果赵匡胤出征时护军特厉害,我看大宋王朝就不会存在。
所以护军可以说是代表皇帝监护诸将的,谁都惹不起,潘美和杨业都惹不起。
北伐失利,赵光义给了他们一个任务,就是把边境的人民迁入内地。杨业提出了一个作战计划,就是避开契丹人锋芒,派几千强弓硬弩守在险要之地,只要人民全部迁入,就是圆满完成任务,不要节外生枝。但是王侁说,咱们带了几万精兵难道是来看戏的吗。怎么怕成这样。应该跟契丹人真刀真枪干一场,显示我大宋国威。
杨业说不行,这样会败的。王侁说,你杨业不是号称杨无敌么,现在见了敌人却逗留不战,是不是有点别的意思。这话从一个护军嘴里说出来,分量可就重了。杨业再不识相,直接一个临阵避战的罪名,不死也得脱层皮。所以杨业没办法了,我不是怕死,我是怕大家跟着我一起殉葬。既然如此,我先去死。
其实杨业不想走,杨业还想留,哭着对潘美说,我其实早就该死了,现在也不晚。你把兵马埋伏好接应我,等我败了打回来,救我。潘美答应了,集结重兵准备接应杨业。从早上五点一直等到中午十一点,没见一个人影,以为杨业打了胜仗正缴获战利品呢,于是纷纷前往争功,走半道听说杨业败了,立马撒丫子跑回来了。潘美也制不住。
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杨业被俘绝食死了,并非撞了李陵碑。赵光义闻之,非常痛心,潘美连降三级,王侁刘文裕除名发配,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所以杨业并不是潘美害死的。虽然潘美有领导不力之责,但是罪魁祸首还是两个监军。但是监军是赵光义派的,所以可以说杨业是间接死在赵光义手里。我就奇怪编故事的为啥要把潘美弄成大奸臣,而把两个监军放过了,只字不提。
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
杨业其实可以和汉朝的李陵有一拼。都是孤军深入,都是力战被俘,都是无人接应,都是被人算计,都是死后倍极殊荣。李陵是后来汉武帝知道他投降了没死,然后才灭了他三族的。杨业如果不死,投降了契丹人试试,家里人的下场不会比李陵更好。
所以演义中给他安排了撞死李陵碑的段子。李陵其实没死,但是人们以为他死了,还给他立了碑,杨业在李陵碑撞死了,意思他绝不做第二个李陵。
终为忠臣孝子。
本文作者:唐风宋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