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大清朝惨败,不怪慈禧,他才是罪魁祸首!野史趣闻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日本明治天皇 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另一方面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自救失败,派系斗争仍旧激烈,内部腐败,百姓生活水生火热。
就是这样的背景下,1894年7月,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
对于清政府所做出的丧权辱国的事,我们总喜欢把这些错误都往李鸿章和慈禧太后身上扣,甲午战争的失败在当时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清政府在亚洲的海军实力是远超日本的,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夕,战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2 战争前两国的准备(4张) 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有人说是因为慈禧太后的原因,她挪用大量经费大修颐和园,导致海军的经费不足而惨败。晚年的慈禧太后确实过着很奢靡的生活,然而我们这次确实是错怪她了,她挪用大量的军费是事实,但是也仅仅是挪用军费中的一部分,每年朝廷拨给水师的军费有六百万两之多,慈禧太后挪用其中的一百万两,剩下还有五百万两,完完全全足够水师的正常开支,因此军费挪用并不是清政府甲午惨败的主要原因。
使清政府甲午惨败的罪魁祸首是翁同龢。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翁同龢为人心胸狭窄,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掌握着朝廷的财政大权。他因私怨对李鸿章公报私仇,致使南洋水师无钱购买军舰炮弹,为甲午战争埋下祸根。
光绪皇帝
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于是1894年7月16日,光绪皇帝下旨,申饬李鸿章,令其将北洋的全部军队送上前线,准备作战 “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若顾虑不前,行事拖沓,循致贻误战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甲午战争中,南洋水师只几个回合,便弹尽粮绝,不得不尽早撤退以避日本的炮火。北洋水师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翁同龢竟对李鸿章的恩怨,也放到军国大事的处理之中,实在荒唐。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也为日本后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壮了胆。
本文作者:小趣爱生活(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