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甲午中日战争之中的日本间谍,死不瞑目的北洋水师野史趣闻
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舰在朝鲜牙山口外的半岛海面偷袭了中国的运兵船和护航船只,中国军舰济元号被击伤、广乙号被毁、操江号被掳,受雇为中国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也被击沉,船上800余名清朝陆军官兵遇难。日本由此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并取得了首战的胜利。之后日本又先后在花园口、龙须岛、里正岛等地登陆,相继攻占了旅顺、威海卫和澎湖列岛。日军每次都能在恰当的时间到恰当的地点,并能依据当地情况和清军防务情况做出相应战术,结果是清军屡战屡败,最终被迫向日本求和,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为什么日本的海上偷袭和陆上登陆作战这么得心应手?除了当时的日本军事实力和蓄谋已久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日本在中国大量的间谍活动提供了大量完整清晰的情报。
日本明治维新后,就制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将侵略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其对华谍报活动紧锣密鼓地展开。
早在1872年,日本人西乡隆盛就曾派部下以旅行参观为名到中国东北搜集情报。中法战争看到中国的软弱后,日本开始向中国大规模地派遣间谍。1886年,日本参谋本部派间谍头目田荒尾精到中国,着手建立训练日本间谍的基地,以便组织一个遍布全国的间谍网络。
不久,田荒尾精得到日本在华商人的帮助,在汉口开办了“乐善堂”,表面为一百货商店,实际上是日本在中国的第一个间谍机构。此后陆续在湖南、四川、北京建立了间谍机构。1890年,日本在上海建立了间谍培训中心——“日清贸易研究所”。
日本的对华间谍行动得到了日本最高局的高度重视,日本参谋次长任情报工作的总头目,明治天皇多次接见并赏赐卓越的间谍分子。正是日本当局的高度重视,日本逐步在华建立了庞大复杂的间谍网络。
日本间谍以各种“职员”、“商人”、“学生”职业来掩饰,并且在装饰、发辫到语言都仿照中国,以中国人面目出现在公众视野。活动范围遍布全国,并深入到中国各个阶层。搜集各种情报,不仅仅是军事情报甚至政治、经济、文化、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几乎无所不包。
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在中国的间谍行动。此时,清朝北洋大臣驻地天津成为日本在华北间谍活动的中心。日本间谍侦查的重点是中国向朝鲜派兵和北洋海军调动情况。一些日本间谍潜入了塘沽码头活动,掌握了中国运兵情报,与此同时,著名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潜入威海,窥探到北洋水师停泊在威海港内,无出海准备。
在对北洋水师的行踪了如指掌之后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一步一步有计划有准备地打败了清朝北洋水师,最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日本的间谍活动如此猖狂,清政府的反间谍措施却十分软弱无力。当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清政府对各要害部位的警戒仍相当粗疏,中国运兵船停泊在港口期间,竟任由日本间谍在旁手持铅笔、纸将所载之物一一记录,而清朝官兵、巡捕对此不闻不问,日本间谍获取重要军事情报可以说是毫不费力,即便是后期抓到了若干日本间谍也是草草敷衍结案。
所以说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决定了甲午中日战争必然失败。
本文作者:阿柒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