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难道真的是皇帝荒淫无度?野史趣闻
时间定位到公元前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契丹联兵犯边,后周大将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北上御敌,初三夜陈桥驿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周恭帝禅让帝位,改国号为宋。赵并未对前朝皇帝疼下杀手,而是挥军南下陆续灭掉数个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但是宋军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却屡次战败。这里原因还是很多的。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这也就使得北宋失去了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长城以南数百里都割给了契丹人,而北方的长城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骑兵的最主要武器。 北方民族以骑兵为主擅长骑射野战,机动能力强,而且占据主要的产马区域,宋军以步兵为主且失去长城防护,在攻城略地方面有优势的宋5军,机动能力差,而且缺乏训练战斗力比较弱,失去长城防护缺乏机动的宋军只能变得被动挨打。
宋朝的改革措施,造成的冗兵冗官冗费等诸多弊端。首先冗官,宋太祖吸取了唐末以来武将佣兵作乱的教训,在军权方面设置数个领导机构互不统属,比如在中央将禁军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歩军司,归三衙统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比如岳飞就曾担任枢密使),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限制了武将的权力,但是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在战争中及其繁琐,导致许多时候将军无法调动部队而战败,比如杨家将的故事,就是根据宋朝的杨继业改编而来,杨继业身为前线将军本应该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恰恰相反,其本人受到监军,枢密院等的牵制最终战死沙场。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是来自宋朝的流行语,宋政府鼓励“乞丐”和“闲散人员”的人来当兵,不主张知识青年当兵,为的是防止兵变与政变,一劳永逸地指点江山,宋朝初期由于战乱许多地区灾民众多,国家为解决难民问题直接将这一部分人征入军队当兵,数量庞大的灾民闲杂人员一时间使北宋军队数量急剧增长,接着带来的便是军费高涨,随之伴随着战斗力低下,有些士兵甚至终日以针织为业,有些骑兵甚至连马都不会骑。这样的军队如何保家卫国?
北宋在军队驻防和筛选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把精锐部队都集中在京师,战斗力由中央到地方到地方宋军在战斗力方面逐渐下降,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防止武将作乱,但这也直接导致宋军在边关地区军队战斗力较弱,内地均是一样一旦战败就会连锁反应,丧失大片领土,而中央禁军则短时间无法支援,造成宋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一系列的战败对士气的影响也会较大。
宋军在战斗力方面虽然处于劣势,但是远远不止于国家灭亡,靖康之乱的根源在于皇帝无能,一个皇帝终日爱好书画,在大敌当前时一味地求和,求和不成把帝位推给儿子,但是儿子更无能,一蟹不如一蟹。在这一方面远不及康王赵构,赵构毕竟也守住了半壁江山。
针对这些问题权贵阶层也进行过改革,王安石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整军”。著名的将兵法,保马法并鼓励民间养马,依次来扩充军马数量,其中“将兵法” 主张选择武艺高强、作战经验丰富的人担任将领,专门负责训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素质,达到“强兵”的目的。“保甲法”主张仿效草原部落,全民皆兵,民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以民兵取代冗兵,增强各地的武装力量。夯实“兵源”的良性循环。保马法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宋军在骑兵的军马数量但是王安石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这些“强军”良策因侵犯了官僚地主既得利益,而归于失败。
归根到底这一些列的问题的出现就是皇权与军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导致宋代军队战斗弱的主要原因,宋代重文轻武,对武将的权力限制过大,皇帝在加强皇权削减武将军权的同时也限制了国家抵御外地的双手,一个被束缚住双手的拳击手是不可能击倒对手的!
本文作者:社会观察家9527(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