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本有机会获胜野史趣闻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政策。同时期的清朝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朝堂之上各派系明争暗斗,国防军事外强中干,战斗力低下,闭关锁国后科技落后。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甲午战争开始,清朝仓皇迎战,最终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同时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世界帝国列强。
回顾历史,虽然清朝当时已经没落,但也是老牌强国,是否真的就毫无招架之力,是什么让清朝一败涂地,清朝政府到底有没有机会获胜。
(北洋水师)
当时的清朝政府就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从以下可以看出,失败是必然的。
1、备战
日本主动,满清被动。日本一直在军购,三景舰和吉野、扶桑就是针对清朝水师的特点来打造的。北洋舰队成军之后再未添一船一炮,一直在吃老本,军备年久失修。
2、装备
日本改良了下濑火药,大口径炮和哈乞开斯速射炮的数量和性能都是联合舰队占绝对优势。
3、综合国力
日本的工业体系可以维持舰队的运维,满清则大头要靠外购。黄海打完联合舰队修好军舰就在威海卫又干一轮,北洋舰队守着一堆受伤的军舰避战保港。
4、主观能动性
日本人信奉武运长久,满清一直不积极备战。中日对留洋军官的任用完全两个路子。联合舰队就一个目标——打败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军官多安于现状,陷于官僚内耗。开战后思想不统一,还出现方伯谦带头逃跑的事情。
5、战术思想
联合舰队和日本陆军虽然向来有隙,但在甲午海战中,协作分工是很到位的。联合舰队每一步行动都是基于 现代军事理论的实践。丰岛海战打你高升号,消灭你的人员补给,挫败你在朝鲜半岛的陆战战略。黄海海战是舰队决战,让你的舰队不再具备海域机动控制能力。威海卫一役要打闭塞作战,瓮中捉鳖迫使你不战而降, 耗死你。北洋舰队每一场战役都没有明确的军事目的,完全被牵着鼻子走,疲于招架。虽然有众多留洋军官,但并没有把战术理论运用到实战中,加之当家的丁汝昌陆军出身、空有一腔热血,整体军备都不如人,很难在海面上取得优势。最大的问题,满清根本不存在协同作战,陆军海军压根不知道互相支援。哪怕是地方武装,都是自顾自,打到哪儿算哪儿,岂有不败之理?
历史回过头看会有很多巧合,比如方伯谦如果没有逃跑、那颗哑弹如果爆炸了、定远如果没有中雷……那也只是延阻战争的进程。哪怕暂时迫使日本停手,也无法保全大清国运,日本必将卷土重来,直至将清政府彻底打败。 战争可逆,但历史的潮流不可逆。
本文作者:梧桐凤栖(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