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消灾带来的恶果,甲午中日战争前20年中国就输了一次!野史趣闻

2018-11-03 18:34:11

沈葆桢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后中日两国签订的《马关条约》有一项内容就是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不过,早在甲午战争之前20年日本就对中国进行了侵略,目标就是台湾。

1871年12月,60多名琉球人乘船遇台风漂流到了台湾,其中很多人因种种原因死在岛上。于是,日本打算以此为借口入侵台湾岛,还制订了一份详细的“攻台计划书”。

1874年4月,日本派一支舰队在台湾琅峤登陆。清政府得知日军来犯的消息后,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质问,并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赶赴台湾。沈葆桢等人到达台湾后,一面与日军交涉,一面积极备战。他手中有一支实力不俗的水师,包括几艘1258吨的“伏波”级炮舰,还有之前已经部署在台湾的军舰。

“伏波”级为福州船政局建造的一型炮舰,航速只有10节

日本的舰队实在可以用寒酸来形容,只有2艘船能算得上是军舰,其中1艘超过一千吨。从实力上看,清军完全是占优势的,沈葆桢的舰队确实把日本人给吓到了。考虑到军事占领台湾已经无望,日本转而决定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经过一番外交斗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条约,赔了50万辆白银之后日军就从台湾撤走了。

“伏波”级炮舰装有1门160毫米炮,可有效杀伤木壳舰船

“花钱消灾”也是晚清政府一贯的做法,只要日本人能撤走赔点银子也是无关痛痒。其实,日本人早就对台湾岛动了歪心思,明治维新之初就明确提出“开疆拓土”的总方针,位于西南太平洋上的琉球群岛和台湾岛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侵台之后没几年,日本就把琉球群岛完全吞并了,将其改为冲绳县。那时的清政府正在进行洋务运动,但是国家政治腐败、军力羸弱、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至于日本人在干嘛,更是没几个人关心。

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有9艘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军舰

日本侵台事件表面上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但是中国积弱不振的状况却充分地暴露了出来。西方列强看出了这个国家是愿意花钱买太平的。当时,一些中国人提出了变革求强的论述与建议,不过清政府并没有深刻的思考,甚至很多高级官员还一直对建设海军持反对态度。

20年过去之后,日本海军已经鸟枪换炮,成为了一支足以跟北洋水师相抗衡的力量。花点小钱就让日本人撤军更是天方夜谭了。

本文作者:坦克世界(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