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在总兵力明显高于日本的情况下,大清为何会战败?野史趣闻

2018-11-03 18:30:46

历史把时间退回公元1894年,中日两国爆发了世界上海战史上第一场最大规模的装甲舰对抗战,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站,在经理了长达九个月的残酷交战之下,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其他西方列强纷纷效仿,仿佛只要打败清政府就能瓜分幅员辽阔的大清版图。回望一百二十多年前的这场战争,我们不禁要问,在总兵力明显高于侵略者的情况下,大清帝国的海陆军为何会节节败退?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在这场不期而遇的战争中,战略指挥者与参与者究竟有着怎样的战场表现呢?

这场战争让一个面积狭小的日本岛国打败了幅员辽阔的大清帝国,这简直就是一场耻辱之战。

当时的日本为何选择侵略路线,为何会选择中国和朝鲜作为首个目的地?

1、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脱亚入欧”这是日本发动战争的政治原因,当时的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美日亲善条约》,这条约结束了日本200多年的封建锁国制度,之后更是欧洲各国,包括英国、俄国、荷兰等国家与日本签订条约,这时的日本与中国面临一样的危机,因此改革是日本迫在眉睫的事。从此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日本货比上的头像福泽谕吉,日本的启蒙思想家,他把西方列强的殖民意识传播到日本,主张让日本对中国和朝鲜无需顾忌邻国友谊,直接的后果是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

2、掠夺资源和扩大经济贸易市场是日本打动侵略战争的经济原因。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是严重缺乏的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必须谋求海外原料产地,而政治上腐败,经济上衰弱,但资源非常丰富的中国和朝鲜成了日本的掠夺首选。

3、对武力的普遍崇尚和使用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文化原因。日本是中国的邻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远在古代秦朝中国的文明就传到了日本,结束了日本的渔猎生活,开始了农耕的文明。柔性和武力是日本的两面性,他们对于武力的崇尚遍布在社会每个人身上,甚至他们的政府是由武力控制最高领导者的一个国家。所以说这是一个武力执政的国家。

当武力膨胀,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日本,开始了侵略里得到需求的社会现象时,晚清的政府在扮演一个政治腐败,经济衰弱,文化消沉的一个角色,这三个对战争有什么影响呢?因为这三个方面使得清政府没有一套科学的战争决策机制,慈禧太后为首的决策者把个人的态度和情感放在了决策中,后果很是严重。

失败的决策原因归为三点,这三点都跟一个女人有关。

1、自大轻敌,在战争期间大搞60岁生气庆典。为了这个60大寿,慈禧足足准备了两年,因此她无心谈论战事,一心关心寿宴的举办,寿宴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要监工,没有什么事情比她的生日还重要的,包括战争。1984年11月4日生日当天,慈禧心情达到了高潮,连续三天听戏,11月7日,大连被日军占领,慈禧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以为然继续听戏办寿宴。日军为何会选择在1984年爆发战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日军判断这年是慈禧的60大寿,她可能不会分身顾及到战争的情况。一个把个人欲望凌驾于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独裁者能不失败吗?

2、慈禧忽视军费、挪用海军军费。为了让自己颐养天年,修缮颐和园供自己住宿挪用军款。醇亲王奕贺和北洋大臣李鸿章为讨好慈禧,私自挪用可以把控费用的海军军费,1886年-1964年,这6年时间,一共挪用了海军军费750万两,占总修建费75%。而在1887年北洋舰队拥有了25艘舰艇,排水量在36708吨,远远超过日本,就在这短短的6年时间里,就把这支海军陷入了绝境。而在侵略国的日本,不惜把所有的费用都用在军费上,是为了更好快的对中国进行侵略,在甲午这场战争中,日本舰队远远超过中国舰队。

3、极力主和,蓄意打击主战派。一太后慈禧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一直以各种理由来打压光绪帝的主战派,形成了谁要主战就会遭到重责和降官。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清政府对武装力量的建设。

中国历史上,大清帝国的历史就这样毁在一个独裁统治的女人手里,历史是残酷的,也是警醒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那些换来和平的每一位逝世英杰致敬。

本文作者:史人讲古(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