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朝为什么见死不救?野史趣闻

2018-11-03 18:36:13

1895年1月30日,日本山东作战军攻陷威海南帮炮台,之后与日本联合舰队对威海湾中的北洋海军实现了海陆合围,北洋海军与外界的通讯断绝。由此至2月17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为止,尽管丁汝昌曾设法派人冒死向烟台送出求救信,但是再没有清政府的陆军试图对威海卫进行过救援。之所以出现这种见死不救的情况,大致上有两个原因。

一、山东巡抚以邻为壑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的基地威海卫行政上隶属于山东省文登县,以清代的制度,威海卫的防卫理所当然是山东省最高军政长官——山东巡抚的责任。但是由于北洋海陆军进驻威海卫,使得威海成为了山东地盘上的一块北洋飞地,防守事务纳入到了北洋大臣李鸿章掌管的北洋海防中。

虽然如此,按说北洋海军处于危机中时,山东巡抚也不应该以职责不归自己而见死不救。但甲午年清政府中央临阵换将,将安徽巡抚李秉衡调任山东。李秉衡在政治上隶属于张之洞等清流帝党,与北洋大臣李鸿章早年又有官场过节,且帝党将李秉衡临时调到十分关键的前敌省份山东,还带有要以李秉衡取代李鸿章的用意。

由此,李秉衡到任山东后,一反前任的备战工作,对威海战守持貌似积极、实则没有实际动作的消极态度。

对这种情况,可以直白地理解,北洋海军被帝党视作是李鸿章的力量,而李鸿章又被视作是后党的重要力量,于是北洋海军如果灭亡,对帝党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

等到威海局势吃紧时,更是干脆将山东省军队撤到黄县以西地区,后人评价“是时李秉衡虽知北洋海军及在日岛、刘公岛之守兵已陷入重围,而不思救援,惟忧惧日本军之西进。”

二、清王朝中央的战略调整所致

除了山东巡抚见死不救外。另一层原因来自清政府中央层面。

威海军事吃紧时,清政府中央曾催调南方各省军队驰援威海,具体包括驻防江苏徐州的淮军陈凤楼部5营凤字军、贵州总兵丁槐从云贵地区募集的5营苗兵、安徽皖南镇总兵李占椿的15营湘军等部队。

然而当这些部队北上威海途中,由于辽东战场局势急转直下,清政府深恐日军破山海关而入威胁北京,于是紧急改令,要求原本开赴威海的各省军队全部改道北京,北上勤王。由此,在威海湾中进行艰苦防御作战的北洋海军,早在其灭亡之前,已经被清王朝放弃。

本文作者:宠物逗比(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