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商人为什么难成气候,没有一个朝代是由商人创造的?野史趣闻
在中国公认的十三个大一统朝代中,没有一个是由商人创造的,按理说商人掌握最大的资源就是钱。乱世他们可以用手中的钱招兵买马大干一场,可奇怪的是他们一到乱世反而成为肥肉任人宰割。

话说古来商人中权势最滔天的是黄巢,建立了大齐政权,自己做了皇帝。可是时间很短,他虽为盐商出身,但似乎更本不懂如何经营一个国家,而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的张士诚也是盐商,虽然建立了大周国,后来成了吴王,而且在当时天下割据势力中有着“(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但张士诚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战略眼光,都还远不如朱元璋这个农民,以至于最终功败垂成,亡于朱元璋之手。那么,从黄巢和张士诚两人的经验教训来看,难道商人真只会搞钱,而不会打天下?

要知道,商人聚集财富的形式是贸易,核心是货币、契约、等价交换。这个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形态,资本当政那是19世纪之后的事情,别说中国就是欧美早期商人也就是葛朗台的形象,顶多就是犹太人那种师爷管家的地位。相比资本主义而言封建地主制度显然是早期的、野蛮的、落后的社会形态,它的核心特点就是霸权,商人的利益是通过各种腾挪、交换得来的,不管是否奸商表面上他们活动的原则建立在契约上面,这个契约事当事人双方签字同意的,而封建地主阶级的玩法就完全不同了:你有钱?来人,搜集材料,有人告你通敌、资助叛乱、通匪、为富不仁……你想选择哪种死法?我们给与充分的选择权。这种环境下有钱人的财富完全没有保障,小命也分分钟捏在别人手里,所以他们能有真正的社会地位是很难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唐朝科举兴盛时,商人们往往会选择科举上榜的仕子作为自己乘龙快婿的主要原因,因为商人有钱没地位,而中举的仕子有地位没钱,两者正好相得益彰。

此外,这历史时代环境也决定了商人的发展。所谓士农工商,从等级划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再加上商人本质是重利,对于政治来说是不利的,当权者担心商人给其经济带来威胁,只能通过赋税打压其成长,故而商人想当统治者无疑是天方夜谭,即使有成功的商人当上高官,其结果也是很凄惨的,从秦国的吕不韦、西汉的桑弘羊的结局就可看出。
本文作者:全球大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