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诸葛亮竟是汉献帝!三国中不敢让人推究的历史细节!野史趣闻
千百年来“卧龙”诸葛一直因其绝代智谋而被后人敬仰。而汉献帝因其成为汉朝最后一个无能皇帝被后人所唾弃。但是,大多数人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诸葛亮极有可能就是汉献帝,其中最大的疑点:诸葛亮与汉献帝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同年同月同日死!
试想:诸葛亮被后世称之为“卧龙”而重所周知,在注重礼教的传统社会,凤或许还可以为民间所用,但是龙却只有天子可用,连天子的姓名都需避讳而改变名字间的字的古人,况且又是读书人的诸葛亮,为何冒大不韦称为“卧龙”呢?而其最大可能就是,他就是当时从都城外逃的汉献帝。而可能有人会问,那后来回到都城的小献帝又是谁呢?众所周知,当时曹操已经营救了汉献帝,还依旧要处死其身边近臣董承等人,为何平白无故诛杀如此多的汉帝近臣?只因为他们协汉帝出逃?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只要许昌的天子近臣都死了,那就没人知道谁是天子,而曹操的得意之笔——只要假天子在手,真的天子也必定不敢贸然出击。而曹操的台词中“外头要知道皇帝丢了,不知道几人要称王了。”他多方面考虑终究用了假汉帝。
而真的汉帝去哪了呢?献帝当时离开许都,众所周知,三国里的诸葛以谨慎,不用险著称,因此,他绝不会贸然起义,而被早已准备好的曹操以谋逆之名所诛杀,有着绝对智谋的献帝选择先一个地方隐居起来,而这个地方也必然要有自己可信的势力,和汉室宗亲,并要离许昌很近,这样一旦外患并起,他可釜底抽薪,重掌政权。因此,他选择了汉室宗亲刘表的,也选择了襄阳。而后来汉室宗亲刘备,不惜千里投奔刘表,其实则是为了投奔汉献帝。
众所周知,刘备曾三顾茅庐于诸葛亮,并沐浴更衣,与关张毕恭毕敬的候着,更不许张飞动一点粗,即使是对当时的童子,也毕恭毕敬,因为那是皇帝侍从,而当时的童子更是对刘备说“自己已记不得先生那么多头衔了”一个村夫会有很多头衔吗?答案是,他必定就是汉献帝!
于是,很多你没想过的三国疑点就水落石出了,首先,“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农民,怎会“隆中一对,知晓天下之事”,这绝不是一时就可得出的结论,而是早就有所谋划,在刘表所提供的信息网的情况下,坐观天下,等待时机,而刘备的崛起,也就是为了创造这个时机。而已经崛起的刘备,与汉献帝经过三轮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诸葛亮以军师身份,掌握汉室集团的最高决策权,刘备一直也是听从他的指挥。但不知内幕的关张觉得不合情理,屡次不服从指挥。而刘备都毕恭毕敬的对待献帝,而训斥二人。而之后则是更为明显,刘备身为一方主公在外作战,诸葛亮总是坐镇军中,而也未有人觉得不妥,只因这是一开始就约定好的,诸葛亮这个大汉天子,是不可能以身犯险,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重振汉室江山。
而刘备对汉帝唯命是从,但是终究是有底线,在关张二人被害死后,终于和汉帝起了争执,带着大军前往东吴,在失利之后,白帝城托孤之时,还不忘嘱咐献帝“汝可取而代之。”试想,刘备辛苦争夺的汉室江山倘若诸葛亮不是汉献帝,他继承皇位,那么,到了下一代还是刘氏血脉的汉家天下吗?刘备敢这么说,只是因为即使诸葛亮继承汉帝位,也依旧是汉朝的天下,因为,诸葛亮就是汉献帝!
而与汉献帝身份息息相关的还有两人,一人是司徒公王朗,此人本是三国中文武全才,见过大风大浪的他对舌战诸葛亮这个普通人完全有信心。然而,身为老臣的他,自以为对汉室忠心的他,万万没想到,这个人竟是汉帝,而自己竟和大汉天子在阵前叫骂,一时间,自己是,五味杂陈,惊喜,恐惧不定,落马吐血而亡,试想,纵使诸葛亮计谋再精,何能用言语说死一个久经风雨沧桑的老臣,唯有他是汉帝。
而另外一人则是拥有绝代智谋的司马懿,试想身为曹操军团后期的第一智囊,当他把诸葛亮(汉帝)围困在西城(只是一座县城),坐拥十万兵马的司马懿,纵使诸葛计谋再高设有伏兵,可小小县城里纵使装满了人,会吓走带着千军万马的司马懿吗?而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幼熟悉宫廷乐律的他,被汉献帝一曲旧时宫廷乐律所震惊,恍惚间他明白了民间传言,自己心中所有猜想,以及内心汉臣的悸动对这个真实天子不知所措,他怕留下千古骂名,弑君杀帝,于是,在惶恐中选择了退兵,这也是空城计一直以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真实原由。
历史故事,历史资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并不属于核心政治管理层的史官,以及民间的坊传记载,终究是无法还原那曾经原原本本的历史,或是不能,或是不敢,但是,从隐晦的史记文字记载中,我们往往能推断出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离奇故事。
本文作者:小毛先生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