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徐霞客”创建全明星课程“指南针”野史趣闻



滕新媛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滕新媛摆脱课本的局限,打破传统模式,将课堂搬到校外、田野,在大自然的大课堂里,不但让学生从“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转变成热爱学习、热衷探索、热爱生活的地理达人,也让“指南针”校本课程成为全国明星课程。今年教师节,从教31年的滕新媛成为市中区教育局遴选出的两位功勋教师之一。 追求“没有围墙的课堂”9年时间打(指南针校本课程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兴趣点的制造和经营的过程。”滕新媛告诉记者,她不追求给学生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注重建立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提升解决方法的能力。 结合地理学科特色,2005年,滕新媛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演练课和“三段九环节”地理教学模式。随后,她又探索了情境导思模式,在全市进行情境导思模式课展示,同时建立了地理课程评价体系,完善了评价量规;构建了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兴趣爱好,以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为基点、以指南针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完善为延展点的科学的地理课程体系。 2009年2月,在承担学校14个班地理教学任务的同时,滕新媛主动策划了“描绘生命家园——济南市环境地图制作”活动,指导5名学生获得了国际大奖,12名学生获得了国家一、二等奖。随后她又带领学生进行了“关爱生命家园——济南市环境保护情况调查与研究”,获得第25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与此同时,滕新媛开始思索如何利用地理学科,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质疑心和探究心,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桥梁。她致力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创新地理实践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资源,并在2009年9月创设了“指南针”校本课程。经过不断完善,该课程被评为济南市教育教学品牌成果,被省教育厅评价为“开展实践教育的典范”,在全国独具特色、形成品牌。 “指南针校本课程是一门融合了地理、历史、生物、政治、文学艺术等跨学科的综合性探索课程。”滕新媛告诉记者,课程共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板块,包括五个主题:《地球故事》、《慧眼看世界》、《穹顶之下》、《大河之旅》和《趣味天文学》。 “在美育方面,地理教学有着当仁不让的情怀和地位。”滕新媛告诉记者。正是有了这些思考,她的课堂上,永远有未知的新奇和惊喜。她鼓励学生“慧眼看世界”,从美国旅游回来的学生会在她的授意下,把自己的见闻游记做成课件,进行展示;讲到宗教,她会让班级里的少数民族学生穿上民族服装,讲解自己所信仰宗教的习俗、生活习惯;学习地图知识时,滕新媛直接将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观察并测量熟悉的校园,自行设计图例,运用地图三要素,制作校园平面图,通过实物模拟教学,深度理解晦涩的知识点,四两拨千斤…… 变身现代“徐霞客”田野教学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地理之美,在于山水。地理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地理审美情趣的建立和养成。当一个人将地理之美内化于心,她就会涌起保护自然、亲近自然的行动。”滕新媛告诉记者,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走进自然,与大自然无缝对接,体悟自然之美,应是地理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端。为此,她变身现代“徐霞客”,带领师生走进自然,世界作课堂,天地是教材,“走”出了独具特色实效的田野教学模式,成为全国知名的地理品牌。 滕新媛表示,田野教学就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将课堂搬到校外、田野,在自然状态下,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提供丰富多元的“经验”,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索地球奥秘的乐趣、开放学习的魅力。 熟悉滕新媛的人都知道,每年的寒暑假以及课余时间,滕新媛永远行进在路上,组织学生们进行野外考察和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寒武纪之旅”中,她带领学生走进莱芜山区,研究三叶虫化石;潍坊临朐“山旺化石万卷书”,留下了她和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足迹;他们走进泺口黄河险工段、德州夏津黄河古道,调查黄河水患,理解人水和谐;走进临沂郯城,考察与东非大裂谷齐名的断裂带;他们走进利津、东营,寻找黄河古道、探秘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被全面激发。 “每年选课阶段,滕老师的‘指南针’校本课程都会被秒抢。”学生们笑着表示,坐在教室里听课和走出去到大自然中亲自去感受和触摸是完全不一样的,“滕老师让我们爱上了地理,它是鲜活的。”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15名学生摘得地理界国际大奖 “将野外考察、地理调查等地理研究手段引入教学中,不仅满足并滋养了学生好奇心,更提升了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滕新媛告诉记者,学生在收获能力和快乐的同时,还获得了很多惊喜。她所带的学生中,目前已有15名学生获得了地理领域的国际大奖,有17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名学生获得“全国地球小博士”称号…… “获奖是对我们所做课程的一种肯定,而获奖背后的收获,也许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参与’这个过程本身的意义更加深远。”滕新媛表示,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慧眼观察身边事;行走在大自然中,滕老师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如何学会学习。 当学生能够完成“观察—调查—选题—探究—得出结论—绘图呈现—结题—回顾与总结”的八个环节时,滕新媛欣喜地发现,首先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学生们的选题思路越来越宽,涉及地理的核心的问题,即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应当如何相处等,增进了学生对环境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 “看到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被唤醒,学会从地理视角去认识和欣赏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我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有了意义。”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只要一谈起地理,与学生在一起,滕新媛永远怀有年轻人的激情,她告诉记者,自己也会陪同学生一起继续在地理探索的路上走下去。 (本报记者 史春勇)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文章来源:济南日报)
本文作者:光明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