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徐霞客眼中的“万家之市”野史趣闻

2018-10-31 22:39:13

急先锋的旅行达人,明末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记》中写道:“其处阛阓(huán huì,街市)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见《徐霞客游记》第1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徐达人的“其处”,指的是流坑。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达人眼中的万家之市流坑,在宋代,曾经科举董氏一门一年五进士,即所谓“五桂齐芳”,可几经劫难,早已不复宋时鼎盛。

如今,行过几步路,也号称旅行达人实为“菜鸟”一只的我,置身迷宫似的流坑,目瞪口呆。

当然,本“菜鸟”眼中的流坑,不过是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其形其貌,既非宋时的鼎盛,也非清代的繁荣。

久远宋时鼎盛期的流坑,徐达人没赶上,我与达人同神往。稍近清朝繁荣期的流坑,徐达人无从想象,我却可以神游,因为,而今的“百足之虫”,其规模情状,主要是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的遗容遗貌。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清时的流坑,虽仍想延续董氏宗族学而优则仕则贵则荣的老套路,却无论如何堵在了起点:屡试不中!好在,他们另辟蹊径:经商致富,繁荣昌盛。

追溯流坑清代的繁荣,得从一个“水”字说起。

流坑之宅屋,成排成阵,分立于数条窄巷两边。家家宅屋开天井,条条窄巷凿水道。水道掩于石板下,连通各家各户的天井。村民生活日用之净水、废水,都积散于天井。

废水出天井,入巷道,注入人工湖龙湖。据当地人说,下水道里特别放生着乌龟,由龟们负责生化疏通。这样的排水系统,沿用至今,已有数百年,从未发生过淤堵、洪涝现象,为村民的生存生活,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龙湖之水流入乌江,乌江之水汇入赣江。而乌江的上游,可追溯到几十公里外的金竹飞瀑。民间认为,水即是财。清时,流坑之钱财,正如金竹飞瀑之水,从天而降,滚滚而来。

我今登临金竹瀑布谷,溯溪而上。轰隆隆飞瀑如白练,在七彩阳光下,也算奇丽,令人震憾,却绝非最壮观的瀑布。倒是沿途的竹林竹海,着实令人震惊。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竹林竹海之竹多,其实我是没有概念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惊到我的,是单根今年新生的竹笋,竟有海碗碗口那么粗,双手环握握不住。才三两个月,笋高已冲云霄,仰头看不到笋尖。一身笋衣,只脱下离地一二米的小部分,其上,仍是将粗而嫩的巨笋,裹得严严实实。抱着散发清香竹香的冲天笋,我几乎听到“啪!啪!”的拔节声。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这么优质丰产的竹木,伐下运出山,贩进城镇,便是滚滚财源。清代,金竹之竹,正是顺瀑而下,入乌江,进赣江,分散到大城小镇,换来滚滚钱财。

清时流坑,凭他们自古建立的严密宗法制度、祖业积累下来的雄厚资金、密集势众的人口,处乌江三面环抱如孕腹的地利,竟垄断了金竹的竹木业,成就了巨姓古村的繁荣富贵。对,因富而贵,因为,这一时期,流坑董氏子孙,虽科举仕途一蹶不振,却财运亨通,花钱买官做,不在少数。

比如“村中村”的大宾第,以商业巨富之家,八人纳财官府,捐得“州司马”、“儒林郞”之类官衔,成为官绅,他们家也因此而尊为“大宾”之家。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百足之虫”的流坑,绵延千年的兴盛,个中原因众多,我想,除了董氏一宗历朝历代出仕经商的不懈努力,更有天时、地利、人和、政治诸因素的因缘际会。但是,物盛则衰,也是必然的规律,所以,清时流坑的盛况,有如回光返照,如今的流坑,一派沧桑衰败。但是,正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流坑,作为封建农业社会的生活功能,已基本丧失,而作为中国上千年的农村文明活标本形象,从旅游的角度,正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摄影/友贞女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流坑村古建筑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友贞女 发布:2017.05.25

本文作者:乐途旅游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