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是主动为之还是迫不得已?野史趣闻

2018-10-30 22:34:13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这一结果及其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键问题是袁世凯是主动为之还是在做过一番努力后不得已为之,以及他接受《二十一条》与搞帝制有没有直接关系。这也是重新评价袁世凯问题绕不开的一个疙瘩。

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也存在“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袁世凯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二十一条》

以往的著述和历史教科书大多认为袁世凯在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一心想当皇帝”,“处处讨好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民族利益”。

1915年1月,新任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袁世凯时将事先拟好的二十一条秘密条款面呈袁世凯,并承诺“总统如接受此种要求,日本人民将感觉友好,日本政府从此对袁世凯亦能遇事相助”。

袁世凯听完日置益的陈述后感到日方胃口太大而无法接受,便以“本件应与外交总长会商”搪塞推脱。事后,袁世凯立即召集会议商讨对策,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日方所提条件固然苛刻,但又不能不接受。为了使谈判不至破裂的前提下迫使日方做出让步,袁世凯先后采取更换外交总长拖延谈判时间、请日本顾问有贺长雄回国斡旋、密令冯国璋联合19省将军通电抵制等措施,但都收效甚微,最后以“国力未充,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为借口,接受了日本的最后通电,即除第五项中各条容日后协商外的所有条款“即行应诺”。

日本无故向袁世凯提出横蛮无理的要求,他本来完全可以拒绝接受,但为了在帝制问题上得到日本的支持,他不惜拿《二十一条》做交换的条件。

然而,近年有论者认为:“所谓袁世凯为了当皇帝而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结论,根本就不能成立。”并且非常同情和理解袁世凯当时的处境,认为,袁世凯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下“不得不以和平手段与日本周旋”。

2、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与搞帝制的关系

传统的观点认为,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当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然而,有的论者认为,“日置益既没有在递交《二十一条》之前就窥破袁氏的帝制野心,也没有在递交《二十一条》之时以支持帝制相引诱”,从而得出袁世凯的这种对日让步是“在痛苦的两难选择中做出的理性抉择,与袁世凯的帝制野心无关。”

还有的学者从考据学的视角对袁世凯在《二十一条》说帖上所做的朱批一一进行分析,然后得出:“袁世凯对于日本的《二十一条》说帖总体上认为不能接受,并进行了相当的抵抗,他寄希望于`西人掣制日本',但由于一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故袁世凯的`以夷制夷'幻想只能破灭,最终还是接受了修正了的《二十一条》。”

从他的结论也可以看出,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与称帝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对上述观点,一些学者站在坚持传统观点的立场上引经据典进行了相应的驳斥,在此不再赘述。

我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却是铁的事实。

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

本文作者:野谈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