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皇帝的几大亡国策野史趣闻
(这艘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驱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完了”。船将不会立刻沉没,他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乾隆58年英国大使马嘎尔尼对于中国的评价。看似普通一次外交事件,清朝最终不幸被英语大使一语成谶。乾隆皇帝的很多错误的国策和行为,几乎已经决定了40多年后那场战争的胜负。清实亡于乾隆。
第一大亡国策: 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雍正后期实际上是开放过海禁的,到了乾隆时期,海上贸易彻底被广州十三行垄断。曾经有人评论过闭关锁国是“立在当时,罪在千秋”其实这个政策,在当时也未必见得有多大收益,乾隆皇帝在后期连“议罪银”这样的制度都能想的出来,却也不愿开放海禁,增加税赋。 只能说乾隆皇帝领导下的统治者们已经丧失了哪怕最后一点进取心,在一个王朝最富庶的时代却福步自封。更不会意识到传统的威胁倒不是最致命的,来自海上的威胁才是真正的灾难。
第二大亡国策: 清朝其实一直卖官鬻爵都是合法的生意,到了乾隆后期甚至发明了议罪银制度; 乾隆后期为了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当然还要美其名曰是要学习康熙皇帝以宽仁知天下,而发明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官员们的违法成本,最终让很多制度和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并且让整个国家正常的新陈代谢的功能也大大失效,官员爱财,武将惜命。鸦片战争中,很多官员不战而逃,连“愚忠”都做不到。
第三大亡国策: 选了守成之君嘉庆帝作为接班人。嘉庆皇帝早期其实就是傀儡。真正掌权的嘉庆皇帝执政几乎乏善可陈,虽然知道清朝国势日颓,却基本上没有制度上革新的勇气,乾隆皇帝处处学康熙,缺唯独缺少康熙晚年的自知之明,康熙晚年虽然也吏治废弛,但是选出来的雍正皇帝,在位13年,却几乎每一天都在发了疯的推行新政,以至于众叛亲离,虽兢兢业业却争议颇多。
第四大亡国策: 文字狱:文化专制恐怖主义的政策,实际上是在粉饰太平,文人们只会歌功颂德,唯唯诺诺,统治者们越来越难于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当然,统治者如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政策演变成一种愚民政策。在这种牢笼似的通知下,禁锢民众身体的自由,再进一步禁锢到思想的自由。以至于想革新,也必然困难重重,积重难返。
第五大亡国策: 任性南巡,乾隆后期的南巡规模宏大,耗费无数,最后一次南巡乾隆已经高达74岁,这个所谓的十全老人在不断的粉饰太平中,逐渐的把这个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其实哪有所谓的太平盛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当醉心于所谓的太平盛世时,开始粉饰太平,习惯歌舞升平的时候,也是丧钟敲响的时候。王朝如此,政党亦如此。幸福和安定都是在忧患中干出来的。
乾隆皇帝
本文作者:学习改变人生(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