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张居正野史趣闻

世间已无张居正
文 / 崔海龙
01
▼
“世间已无张居正”,语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张居正的离去,以及被万历皇帝的清算,不仅让张居正退出历史舞台,其呕心沥血十几年的新政也逐渐被废弃,明朝“恢复正常步伐的机会一去不复返。”
当事者的不珍惜只能让后来者感慨“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万历的暴殄天物也让之后的大明王朝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如此卓越的首辅,这一做法加速了明王朝的结束。天启、崇祯年间的首辅如果按照海瑞的标准估计只能是“一味甘草,二字乡愿”,难怪崇祯帝最后感慨“诸臣误我”!
02
▼
记得我们那个年代的历史书上没有介绍过张居正变法,只有商鞅和王安石。后来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比较,总感觉张居正新政至少比王安石的变法成就要大不小,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要大得多。一直不明其理,难道是因为张居正德行不如王安石?
在廉政上张确实不如王来的两袖清风,但在那样一个年代,这些问题不应算作问题,只能是现在的问题。在彻底性上,张的变法也要比王来的迅猛,张之变更为新,尚法家,执行更坚决;王之变尚周风,尊儒家,力度差不少。一鞭法和青苗法虽然都触动权贵阶级,让底层百姓受益,但从实效来看一鞭法的效果远胜青苗法。青苗法到后来甚至收到老百姓的抵制,而一鞭法却让大明王朝进入了经济最为繁荣的阶段,后期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老百姓也从中受益良多。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汉族人,祖籍安徽凤阳,湖北江陵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360百科)
03
▼
从一介草民到一朝元辅,经历过十年苦读,一朝成名的科举之路,超越同科进士李春芳(曾为首辅)、殷士儋(dan,官至内阁大学士)、王世贞(《金瓶梅》疑似作者)、杨继盛(与严嵩不懈斗争而死),徘徊于徐阶严嵩的内阁之争,与冯保联合挤走高拱,位相十年。对他而言,做的最伟大的两件事,推行新政,教育万历。
早在隆庆二年,张居正呈《陈六事疏》,阐述治国理念、改革思想。一是“省议论”,“虑之贵祥,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二是“振纪纲”,推崇法家之“综核名实,信赏必罚”;三是“重诏令”,做到令行禁止;四是“核名实”,“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毋徒眩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以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掩其大节”;五是“固邦本”,“帝王之治,欲攘外必先安内”;六是“饬武备”,加强国防建设。到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真正开始推行“考成法”“一鞭法”,张居正倾入了其一生之心血,也换来了万历前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摘自樊树志:张居正与万历皇帝)
考成法直指当时“人心陷溺已久,宿垢未能尽除”的政府,直指那些用当年明月的话说除了脸不要什么都要的官僚,且效果显著,“大小臣工,中外淬砺,莫感有偷心”,可谓大快朵颐。一鞭法将各种税役合并,剑指税收中官吏以等级、踢斛等方式营私舞弊,鱼肉百姓的做法,可谓顺应民心。
04
▼
为帝王师,教育万历,张居正亲自编纂《帝鉴图说》,以连环画的形式,图文并茂列举八十一例“善可为德”,三十六条“恶可为戒”的德育故事。对万历的教育同样呕心沥血,想为大明王朝培养一位明君天子。
李太后、冯保、张居正围绕在万历成长的周围,李后既为严母又为严父,非常重视对万历的教育,并且把全部的信任都给了张居正。就像某位严格而又负责人的家长,找到了一位名校的名师,于是把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全抛给了对方,而且还有人监督,即冯保,万历曾经的“大伴”。至少从万历的结果来看,这种做法不可取。这位孩子在年龄较小的阶段表现出了很好的素质,对课程接受领悟极快又到位,对张居正亲而敬畏。但随着自我意识的崛起,反抗的力量越发强大。结果天不遂人愿,万历只在张居正位相十年表现出了英明天子的一面,之后陷于搞倒搞臭张居正,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流连于方术炼丹,从万历十五年干脆不上朝,明王朝正式进入无政府状态,留于后人“明亡亡于万历”一说。
张居正自以为傲的这项长期工程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万历学来的权谋之术皆用作对付之后的那些无论智商还是计谋都不如张居正和万历的首辅。
05
▼
张居正为何被清算,而且被曾经亲切称之为“元辅张先生”的万历小皇帝清算,就在张居正死去不到一年的工夫,让我很是费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这基本上是史学家的一致观点。
但是,一是张居正“我本将心向明月”,一心为万历皇帝和大明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此高位五十七岁算得上早逝了,早逝的背后与为国家为工作劳心戮力不无关系。二是张居正在万历皇帝完成大婚、“耕藉礼”“谒(ye)陵礼”之后,多次上疏乞求致仕。
作为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深谙历史,也深谙政治潜规则,也早已意识到“威震主者不蓄,霍氏之祸萌于骖乘”。将满二十岁的万历已经接近答应,怎奈李太后对儿子说:“待辅尔到三十岁,再作商量”。亦有不少人分析这是万历对张居正由爱转恨的一个开始。三是张居正居位相时,万历皇帝对其表现出的一言一行已超越君臣,接近父子。
06
▼
中国是人情的社会,万历从儿时就与张居正可谓朝夕相处,虽然期间有因为耍小脾气挨过训斥,但十几年的感情更多是积极的,最后也不至对这样一位不世之臣做出抄家,搞倒搞臭,差点把尸体挖出来再斩一次的结果。难道这就是“政治”,政治中没有感情可言?
《神宗实录》给出的评价:功在社稷,过在身家。不明白为什么以张居正的聪慧,熟读四书五经,史书的背景,经历其师徐阶对严嵩十几年的隐忍哲学最终取而代之的高层斗争,居然在自己家中挂出“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的对联,也不明白他为何把“吾非相,乃摄也”的话挂在嘴边,为了震慑其身边官员?用得着吗?比皇帝还要皇帝的位置。性格使然,压力使然?
无法站在那样一个时代,无法感同身受去体验。看来政治不是每个人能玩的,能寿终正寝者无几,玩的越大,死的越惨。但万历皇帝这样对张居正进行清算,从一个常人角度觉得太为过分,后人自有评说“自江陵(张居正)殁后,……一误再误,宦寺乘之,而国不可以为矣。”
07
▼
悲哉,张居正!悲哉,万历!悲哉,大明王朝!世间已无张居正!
读完《张居正与万历皇帝》,非常想写一下关于张居正,看看到底有多少内容留在了记忆里或笔记本上,于是尝试着第一次这样胆大妄为的评价一个伟大的(可能有异义)历史人物!
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对张居正的最后评价:是啊,张居正先生,你为什么要这么闹腾呢?你已经爬上了最高的宝座,你已经压倒了所有的人,你可以占据土地,集聚财富,培养党羽,扶植手下,只要你不找大家的麻烦,没有人会反抗你,也没有人能反抗你。但你偏偏要搞一条鞭法,我们不能再随意鱼肉百姓,你偏偏要丈量土地,我们不能随意逃避赋税,你偏偏要搞什么考成法,我们不能再随意偷懒。大家都是官员,都是既得利益者,百姓的死活与我们无关,你为什么要帮助他们,折腾我们呢?因为你们不明白,我和你们不同。
我知道,贫苦的百姓也是人,也有父母妻儿,也想活下去。
我知道,我有极为坚强的意志,我的斗志不会衰竭,我的心志不会动摇,即使与全天下人为敌,我也决不妥协。
我知道,在几十年之后,你们已经丢弃了当年的激情壮志,除了官位和名利,你们已别无所求,但我不同。
因为在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我依然保存着我的理想。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公理和正义。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贵贱,都有生存的权力。
这就是我的理想,几十年来,一天也不曾放弃。
这就是张居正,一个真正的张居正。
在对他的描述中,我毫不避讳那些看上去似乎不太光彩的记载,他善于权谋,他对待政敌冷酷无情,他有经济问题,有生活作风问题,这一切的一切,可能都是真的。而我之所以如实记述这一切,只是想告诉你一个简单而重要的事实:
张居正,是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
再无张居正。
【往期阅读】
本文作者:尚德书院(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