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结束后,“失业”的太监们去了哪里?北大清华是葬身之地野史趣闻

2018-10-30 19:38:30

之前老金跟大家聊过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今天老金再给大家说说孙耀庭他们这最后一群太监最终的归宿。我们都知道,因为皇帝以及妃嫔们的生活起居需要人照顾,于是产生了太监这样一个职业。至于为什么太监入职之前都有阉割这道程序,我想大家都懂的,老金就不用再多啰嗦了。在明朝强盛的时候,吃这碗饭的人多达10万人,毕竟后宫的规模庞大。所以判断一个王朝是否强大,太监的数量也可以作为一个指标。到了晚晴,太监数量迅速下降到不足千人。清朝灭亡后,这千人也就失业了,那他们又何去何从呢?

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有少数太监生活是不成问题的,比如慈禧身边的红人张祥斋(又名小德张)、李莲英等人,这些人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很讨主子欢心,权倾朝野的他们自然不会穷。他们可以将攒下的钱购房置地,然后娶上老婆收养儿子,生活可以过得非常滋润。如太监总管张祥斋出宫以后,在北京和天津置办了好几处豪宅,娶了四个老婆并收养了儿子,经营着粮店、当铺、绸缎庄等生意,成功地从太监头子转型为富商,成为当时“下岗创业”的典型。

小德张故居

还有些太监选择回到原来的家庭,但真正还能回得去的仍然是少数,只有那些手里还积攒着点银子,能够给亲朋带来回报的,才容易被接纳。否则不但会成为别人的负担,“不男不女”的身份还会使亲人颜面扫地,要想被接纳是非常困难的。

电视剧中的太监安德海

除了那些有钱的,剩下的大多数太监出宫后很难融入紫禁城外的社会,更别说找工作了,连上厕所都不知道是进男厕所还是女厕所。在走投无路之后,很多太监便想到了投奔各处寺庙。虽然世人歧视他们,但佛教却是宣扬众生平等的,这些寺庙以前也接受过太监们的供奉,所以愿意接纳他们。这些太监终于可以不用流浪街头、冻饿而死了。而且他们还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希望通过修好今生来得到美好的来世。

北京中关村

其中到北京西郊的小庙庵去的最多,这里的庙庵始建于明朝,很早的时候就是太监扎堆的地方,太监们平时在这里烧香祈福,年老以后就到这里一起生活,互相照应,死了当然也就埋在附近。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叫“中官坟”的地方(和宦官一样,中官也是太监的别称),后来人们叫着叫着就成了“中官村”,毕竟“坟”字听起来不好听。解放以后,中科院就建在了这里,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建议下名字就改成了“中关村”。陈垣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当然知道“中官”是什么意思,一字之改之后就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意思了。不仅看不出,“中关村”三个字在人们的心中还是高大上的三个字,因为如今的中关村聚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1所高等院校,成为我国高科技和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

看过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朋友都知道,穷苦的孙耀庭为了混一口饭吃,不得不到宫里当太监,正当他净完身以后,就传来大清国灭亡的消息,年仅9岁的他内心简直崩溃!后来听说退位以后的溥仪在紫禁城仍然需要人照顾,经过亲友的帮助,他最终还是来到了溥仪身边,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

1996年,孙耀庭去世,终年94岁。孙耀庭的去世给我国几千年的宦官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本文作者:老金说古今(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