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为何成了大清朝的掘墓人?野史趣闻

2018-10-30 20:02:41

跟康熙、雍正需要费劲心思去争夺皇位不同,乾隆很早就被康熙确立为皇帝继承人。当时雍正还没有被确立为继承人,康熙第一次见到了只有10岁的乾隆。康熙一生子嗣极多,孙子辈中的好些人,他连见都没见过。可康熙见到年幼的乾隆时,便十分喜欢,亲自带回皇宫中。这在孙子辈中,是极为罕见的。67岁的康熙,在雍正面前,不仅是个祖父,还是个很好的老师。比起严肃的父亲来说,康熙显得更容易亲近些。

以至于乾隆在后来,回忆更多的,从来不是自己的父亲,而是祖父康熙。除了在皇位争夺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乾隆得到的家底,也远比康熙、乾隆要殷实得多。康熙继位的时候,首要面临的就是天下不稳的情况。雍正则要面临一大堆的腐败问题。

相比之下,乾隆接手天下的时候,已经太平很多,而且国库充实,官吏廉洁。乾隆也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些事情。比如免钱粮、兴水利、平叛乱,靠着这些”文治武功“,乾隆给自己戴上了一个”十全老人'的称号。不过,清朝也是从乾隆时期开始,正式走向了衰落。这个“十全老人”,到底给清朝挖了一个什么样的坑呢?

第一个:闭关锁国。从康熙时期开始,清朝就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如果再往上追朔,在明朝朱元璋时期,这条国策就定了下来。康熙时期,为了防范福建、浙江一带的居民跟台湾郑家有往来,所以推行了这条国策。到了乾隆时期,这条国策变得更加严厉。“片板不能下海”,否则,直接按杀头处理。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从表面上看,维护了清朝统治的稳定。

但如果往更深、更远的角度看,就会发现,它对于清朝实际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对比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欧洲正经历文艺复兴后的大航海时代。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军事实力,都已经反超中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朝末期,崇祯年间,中国的火炮技术,还跟西方国家相差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经过改良后,要比西方火炮威力更大,效果更好。

到乾隆时期,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甚至还在使用同一批火炮。不光老化,没有进步,就连原来学的如何造火炮的本事,都忘了。可想而知,闭关锁国,对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在乾隆时期,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知道当时世界在发生在什么。大家只知道自己沉溺在“乾隆盛世'的繁华中。

第二个:官吏腐败。雍正时期,对官吏腐败一直采取严抓、严打的措施。整个雍正朝13年,清朝实行了官场贪污事件为零的情况。这是非常难得的。当然了,这也让雍正的名声一直不好。所以,乾隆继位后,对贪腐就比较放松。把一些过去关进去的贪官,现在又给放了出来。到了后来,整个乾隆朝官吏的腐败程度,甚至超过康熙时期的情况。还出现了像和珅这样的巨贪。贪污数量超过8亿两。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可以看出,其他地方的官员,又该贪污成什么样子。

第三个: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好。当时虽然被称为“康乾盛世”,而且从一些官方记载,还有一些关于乾隆下江南时的描写来看,民间生活,可以说是景象繁华。但从另一些记载来看,乾隆时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可能非常糟糕。当时英国的大使乔治·马戛尔尼曾代表英国国王,出使清朝,跟乾隆交谈两国通商的事情。他带领使臣从天津上路,一路经过,记载下当时很多民间的情况。

他在回忆录里写下。当时他看到乾隆时期的老百姓,穿得破破烂烂,住得房子也很差。吃的东西也很差,对比同时期的欧洲人,已经相差很多。虽然非常礼貌,但人和人之间普遍比较冷漠,互不关心。而且那些官吏对老百姓十分蛮横,直接把他们抓来当苦力使用。如果不顺从,就用鞭子抽打他们。虽然英国公使的记载,并不一定足够全面和准确。但我们可以从另一面,看到乾隆时期,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像史书里记载的那么富足,每个人都过着安定的生活。

而且在乾隆后期,农民起义已经出现了好几起。这也从侧面说明。老百姓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好。而这三点,就是乾隆给清朝挖的巨坑。后来的人,怎么补也补不上了。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头条号: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本文作者:脑洞外星人(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