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性情研究野史趣闻

2018-10-25 13:02:58

马经义

“性情”原本是一个复杂而笼统的概念,以红学家对林黛玉性情的评析为例,就至少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性格,爱情,眼泪。

首先是林黛玉的性格。

所谓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在这种态度下所显示出来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性格稳定性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对于林黛玉的性格评定,研究者们用得最多的词汇就是“小性儿”、“敏感”、“尖酸刻薄”、“多愁善感”等等。然而在分析林妹妹的性格时,评论者们都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种态度。

第一,批评的态度。

持有批评态度的读者,大多都不喜欢“小心眼儿”的人。对于林黛玉的性格持批评态度的学者古已有之。例如清代的评论家二知道人就说:“大观园,醋海也。醋中之尖刻者,黛玉也。”(29)林黛玉虽然背井离乡,但毕竟生活在侯门公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各种闲情逸致中打发岁月。沈天佑先生认为,林黛玉那弱不禁风的娇小姐体质,一本正经的娇小姐气派,异想天开的娇小姐恋情,是她“小性儿”的根源。沈先生说:“其浓厚的娇小姐恶习,在红楼众多女儿中,林黛玉是较突出的一个。”(30)

第二,理解的态度。

所谓理解的态度是指承认林黛玉“小性儿”的性格,但是却不去苛责她“小性儿”的行为。持有这种态度的评论者都认为林黛玉有一颗直率而坦诚的真心。王昆仑先生就说:“当这个瘦弱的姑娘,抱着一腔幽怨,含着泪独自地走回那苦竹凄风的潇湘馆,而别人却在她背后投射出冷视的眼光,只有在这时候你可以了解黛玉的孤愤之所以造成了。”(31)

第三,赞扬的态度。

所谓赞扬的态度,并非是肯定“小性儿”的作为,而是认为林黛玉“小性儿”的背后有一种支撑她“我行我素”的勇敢和坚持自我本真的理念。例如韶华先生说林黛玉反对虚伪,一向心直口快,一度任情任性“看来她孤高自诩,其实她是鄙视环境;看来她心胸偏狭,其实她是对现实的抵抗。”(32)纵观现有的评论文章,对林黛玉的性格持赞扬态度的评论者占据了绝大多数。

第四,探寻根源的态度。

所谓探寻根源的态度,是指无论怎么评价林黛玉的“小性儿”,找到造成这种性格的根源才是重要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评论者们有一个几乎能达成共识的观点,那就是林黛玉身上有超强的“叛逆性”。例如陆侃如、冯沅君二位先生就认为,林黛玉在书中以一个纯洁、多才、多感、多病的孤女形象出现。在“缺少温暖的依人生活中,加强了她的孤僻、高傲、猜疑、伤感的性格。这性格中具有对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的叛逆性。”(33)这种“叛逆性”观点,在上世纪50年代风靡一时。

林黛玉性格中的“叛逆”到底存不存在,有些学者持否定态度。例如陈松柏先生认为,林黛玉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虽然不怎么符合封建伦理的要求,但是主要的原因并非是她要“叛逆”而为之,而是在一种不懂“规则”的状态下自然流露出的举动而已。陈先生说:“不了解封建伦理对一个闺中女儿的要求,不知什么是符合女儿‘身份’的,只要有人教她,她是乐于接受的,亦如心悦诚服于宝钗的指点那样。一个一旦明白了封建伦理的要求就乐意接受的女孩子,将怎么背叛自己所属的阶级呢?”。(34)

无论评论者们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林黛玉的“小性儿”、“尖酸刻薄”、“敏感”等等都是她性格的外在表现,那么林黛玉的性格本质特点是什么呢?研究者们的评论主要突出三个核心。

第一,纯真。在历来评论林黛玉的文章中,没有一个人会说林黛玉的心地是邪恶的。所谓“刀子嘴豆腐心”指的是内心的善良。纯真的灵魂总是善良的,善良与纯真的结合也总会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吴宗惠先生说:“林黛玉的性格是丰富的,她的主要性格特征——纯真,恰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她性格的诸多方面,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35)很多评论者都不否认林黛玉是一个有性格缺陷的封建女子,但是又都肯定她性格中的真。贺信民先生说:“林黛玉的‘真’,虽然并不是处处都指向着‘善’(如对刘姥姥的刻薄),然而却无一不深通于‘美’。她的真性情,真人格,像一泓秋水,澄澈明净,一无尘杂。”(36)

第二,维护人的尊严。有学者认为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就是在捍卫人的尊严。林黛玉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突出这一特征。例如曾扬华先生说林黛玉的这种性格特征就是“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37)

第三,追求个性自由。在追求自由这一点上,历来的评论者们都会有相似的表述。认为林黛玉的叛逆、孤傲等等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在追求自由。林黛玉这种追求自由的思想被评论者们拔的最高。为什么会这样?胡文炜先生说:“林黛玉这种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正是人们心中的向往,因为人心总是希望赤诚相待,自由交往,讲话不用担心,心中没有设防,无拘无束,无所忌讳,不受压抑。”(38)

辩证统一,一分为二的方法论在近现代红学研究中使用得比较多。就以林黛玉的性格表现而论,评论者们除了关注她的“小性儿”、“刻薄”的表现形式外,还关注了她另外的一面。例如幽默诙谐,在书中第四十二回林黛玉就曾展示了一把自己的幽默。刘永良先生说:“林黛玉的幽默诙谐主要风格在于一个‘雅’字,在小说中,她的活泼天真的性格,常常是借助于她的雅谑而体现出来。”(39)再例如林黛玉还有可爱的一面。正是因为林妹妹性格表现的多元化,有学者指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多面性的。例如王朝闻先生说:“她的个性特征是从并非固定不变的关系中逐渐显示出来的,所以她的个性不能被人物的肖像性所替代。”(40)

田晓鸣、黄晨二位先生曾经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林黛玉的性格,认为林黛玉具有六对十二种突出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之间彼此关联,相互照应,互为因果,构成了黛玉“既孤标傲世、尖酸刻薄、自卑自贱、脆弱怯懦、多愁善感、笃实迟钝、又谦和乐群、宽厚豁达、自尊自爱、执拗果敢、情趣高雅、睿智机敏的多重性格结构。”(41)

在评论者们的文章中,除了围绕以上三个性格核心,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展开论述外,还有学者指出林黛玉的性格中有一种“病态”元素。这种“病态”元素是造成林黛玉病态美的原始根源。沈新林先生认为,林黛玉的这种“病态”元素不仅形成了她外在的病态美,还构成了她心灵的病态美。沈先生说:“黛玉的美与病是相互关连、密不可分的整体。没有病就没有黛玉,更没有她的美。哭是她的天性,蹙是她的嗜好,这都是病态,是美的组成部分。”(42)

林黛玉的这种病态美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是身体疾病的影响。因为林黛玉从会吃饭就吃药,到了贾府仍然没有离开过药罐子。疾病缠身,年复一年,痛苦、抑郁、焦躁莫不在她的性格上留下鲜明的印记。

第二是现实社会与环境影响。林黛玉的性格本质和她所处的环境形成了矛盾,美好的内心世界总是和残酷的现实撕扯在一起,正是基于此林黛玉的性格病变扭曲了。吴国光先生曾说:“林黛玉性格是在黑暗中诞生与成长的,因此带有浓厚的阴影;它在冲破旧社会巨大磐石的压力而萌生的同时,也因这巨石的压迫而成为畸形。”(43)

曹雪芹为什么要塑造林黛玉的病态美,评论者们多从两个方面切入分析。

第一,从《红楼梦》写作的整体结构上讲,林黛玉的病态美可以增加悲剧氛围。例如黄锦秋先生说:“林黛玉的病态人格其深远的文化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加强了人物的真实生动和永恒的悲剧美,增加了宝黛爱情曲折跌宕的艺术魅力,更突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氛围。”(44)

第二,从人物塑造上看,病态美使林黛玉这个形象更为闪耀。换句话说林黛玉能在古代小说人物中光彩夺目,风流千古!病态美这一元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例如沈新林先生说:“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事物的个别性显著地表现着它的本质规律。写出人物形象的病态美,能表现生活中的真人,加强典型的客观性,又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有助于表现悲剧的崇高美。”(45)

其次是林黛玉的爱情。

《红楼梦》的主线是什么?绝大多数的读者都认为是“宝黛的爱情”,这种观点就是在学术界也是主流。当然红学研究众说纷纭者居多,就以《红楼梦》的主线为例,有学者认为,宝黛的爱情不能称为主线,只能算是副线。例如何宁先生就曾发文说:“《红楼梦》是以贾府为主体,以大观园为附庸。贾府的兴衰成败,主要是围绕着以王熙凤为核心的各类矛盾而反映出来。”(46)何宁先生所支持的观点是王熙凤才是《红楼梦》的主线,宝黛爱情只是一根副线。然而类似于何先生的这种说法并没有占据上风,黄立新先生曾经总结出了三条支撑“宝黛爱情”是主线的理由。“第一,符合曹雪芹对全书情节安排的启示和作品描写的客观情况;第二符合在当时的特殊社会环境下作者不得不标榜‘谈情’的特点;第三,与当时文坛上作品以写情为主线而内寓‘伤时骂世’政治内容的颇为普通的情况相一致。根据这些理由,不难看出,以宝黛爱情作为主线,是‘确切’的,符合实际情况的。”(47)其实无论《红楼梦》的主线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宝黛之间的情感变化总会牵引故事情节的波动和走向。

对于林黛玉而言,“爱情”到底意味着什么?蒋和森先生说,爱情就是林黛玉生活中的太阳;王昆仑先生说,没有恋爱生活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周思源先生说,爱情就是林黛玉的生命。总而言之一句话,爱情就是林黛玉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对于林黛玉的爱情,评论者们多从三个方面入手解析。

第一,林黛玉对爱情的态度。

林黛玉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总结各家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四点上。

一是“专一”,脂砚斋曾评点林黛玉为“情情”。所谓情情,大多数评论者的理解是“用情专一”,当然这里的专一是对贾宝玉而言。例如刘相雨先生说:“黛玉的‘情情’与宝玉的‘情不情’的主要区别在于宝玉‘爱博而心劳’,他的爱是一种泛爱,而黛玉只对宝玉一人用情。”(48)

二是“忠贞”,林黛玉从不看重功名富贵,也从不劝说宝玉求取功名,这正是两人相爱的基础与前提。段启明先生曾说:“虽然金玉姻缘的巨大压力,使她蒙受着无穷的痛苦,但她坚贞不渝。”(49)甚至可以为爱情付出生命,就如同王志先生说“林黛玉为情而生,又殉情而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着,始终如一。”(50)

三是“纯洁”,宝黛爱情之所以可贵,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情感之间的纯洁性。正如郑佩芳先生说:“黛玉虽然和宝玉情感很好,却从来严谨守礼,从不和宝玉胡来,更常言辞斥责,这是她的可敬之处。”(51)

四是“不懈地追求”。在封建时代,女孩子敢爱就已经是“出格”的了,然而林黛玉不仅仅敢爱,还在不懈地追求。自从和宝玉之间萌发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所以王增斌先生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以贯之的思想是什么呢?那就是对爱情永存的希冀和不懈的追求。”(52)

第二、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林黛玉爱了,爱得那么浓烈,爱得那么哀婉,爱得那么撕心裂肺,然而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评论者们的观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人为原因”,所谓人为原因是指因为他人的阻碍或阴谋,最终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那么这里的“他人”是谁?红学家们的观点不一,有认为是贾母的,例如蒋和森先生说:“最后摧毁了这一纯洁美丽的爱情,偏偏不是那个使一切感到窒息的封建政治暴君——贾政,却仍然是这个曾经如此为贾宝玉祈求幸福,并且又是对林黛玉如此‘口头心头,一刻不忘’的贾母。”(53)有认为是王熙凤的,例如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就是王熙凤设计的掉包计导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有认为是贾元春的,例如徐恭时先生说:“拆散宝黛婚姻的是谁?原来是皇妃元春。”(54)还有认为是赵姨娘的,例如周汝昌先生曾在他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中就提出了这一观点。

二是“自身原因”,所谓自身原因是指爱情悲剧应该由宝黛二人自己负责。评论者们认为,在宝黛二人身上有思想阶级的烙印,这种烙印形成了他们致命的弱点。例如刘世德先生说:“最鲜明的是贾宝玉、林黛玉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都不能坚强有力地维护自己的爱情。这又在林黛玉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55)林黛玉在封建势力下显得软弱,那么贾宝玉呢?陈节先生说,贾宝玉也是这样,而且还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封建的家礼,所以“宝玉的不能彻底和封建观念决裂,也是原因之一。”(56)

三是“阶级与家庭原因”,所谓阶级与家庭原因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因为那个罪恶的封建阶级和礼教森严的家庭环境造成的。例如郭预衡先生说,宝黛爱情的悲剧,不是哪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家族的神圣势力,也就是政治势力,宝黛爱情悲剧,归根结蒂,还是个政治问题。”(57)

四是“伦理与世俗原因”,所谓伦理与世俗原因是指除了政治因素以外,还有些世俗的观念导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早在清代周春的《红楼梦约评》中就指出了这一点,例如四大家族联络有亲,婚嫁成了他们一荣俱荣的资本。周春指出世俗嫁娶,没有不重财的,此时的林黛玉已经孤身一人,而薛宝钗家私丰厚,所以贾府的家长们最后选择了薛宝钗。

从评论林黛玉的文章来看,虽然上述四点是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但是评论者们往往不会单一的支持一种说法,而是将四方面融合起来分析。

第三,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

孙伟科先生曾经在《<</font>红楼梦>美学阐释》一书中说:“悲剧问题,是《红楼梦》美学的中心问题,不仅涉及结构,而且还与作品美感有关。”(58)正如孙先生的解析,宝黛爱情的悲剧不仅仅是两个青年男女之间情感的悲剧,还是一个爱情悲剧与家族悲剧,青春悲剧与人生悲剧、历史意义的悲剧与哲学意义的悲剧的多位合一。

在众多的评论文章中,红学家们是怎么看待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的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宝黛爱情悲剧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例如李中华先生说,宝黛的爱情闪烁着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民主主义思想,“透过这一悲剧,可以看到一对觉醒青年正当的爱情是怎么被扼杀、被埋葬的。”(59)另外一方面是从哲学命意上看,例如李庆之先生认为,十全十美只是人们的希望或者期盼,尽善尽美也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构成的假象,客观现实中并没有尽善尽美。“曹氏正是在这个最高的理性层次上来思考爱情的归宿问题,所以他不满足世人看到圆满结局的愿望,而示人以‘美中不足’造成的遗憾。”(60)

在讨论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时,其实我们已经默认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宝黛的这段情感是“悲剧性”的。然而“悲剧性”的认定是以什么作为标准的呢?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文化心态作为衡量标准的。正基于此,似乎所有的中国读者都认为宝黛爱情没有婚嫁的结果就是一场悲剧。如果以这样的传统文化模式去审度《红楼梦》中的爱情,可能就会走向一个难以自拔的深渊。如果“难成眷属”就是悲剧,那么“终成眷属”就一定是幸福吗?我很赞同曹立波先生所说的一句话:“从言情的角度而论,《红楼梦》就是在追求一种爱我所爱,无怨无悔的理想境界。”(61)宝黛的爱情,是不是悲剧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超越成败,超越离合的爱情观。

最后是林黛玉的眼泪。

《红楼梦》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结下了一段仙缘,前世得甘露滋润的绛珠草已经蜕变成了今生的林黛玉,当日殷勤灌溉的神瑛侍者也幻形成了而今的贾宝玉。因灌溉之情而誓将毕生眼泪予以还报的承诺便在“大观园”中缓缓谱写成了一段唯美的“还泪”故事。纵观中国古代小说,以“还泪”之说而构建故事情节的,曹雪芹恐怕还是头一份。曹公用他的生花妙笔绘制了一位用泪水来展示行为艺术的林黛玉,又用“哭”的创作手法来成就了《红楼梦》的诗意境界。林黛玉的眼泪似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已经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对于林黛玉的眼泪,历来的评论家们把焦点集中在了两个方面。

第一,林黛玉为谁而哭。

根据马经义先生统计:“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一共哭了37次。”(62)她到底为谁而哭呢?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为宝玉而哭。林黛玉的眼泪是用来回报恩情的,“还泪”是她最主要的“任务”,所以在《红楼梦》中她为贾宝玉哭了22次。这样算来,约60%的眼泪都用来偿还前世欠下的“情债”了。

二是为身世、父母而哭。林黛玉父母双亡,客居他乡,虽然锦衣玉食,但是无依无靠的感受像影子一样挥之不去。在前八十回中,她为身世哭了7次,所以为“身世而哭”便成了仅次于为“宝玉而哭”的又一大哭泣根源。

三是为亲情而哭。虽然林黛玉只为“亲情而哭”了3次,但是在《红楼梦》中林妹妹的哭泣却是从“亲情”开始的。剩余的几次哭泣都是比较综合性的,追其原因仍然是上面三种的结合。

林黛玉为谁而哭,其实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林黛玉为什么哭?综合评论家们的观点,最终可以归纳、浓缩成一个根源——为“情”而哭。为爱情而哭,为亲情而哭,为友情而哭。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流泪未必就是忧伤,所以在林黛玉的眼泪中有一份感怀,有一份怜悯,有一份体贴,还有一份难得的自我。

第二,林黛玉哭的意义。

评论家们认为,林黛玉的“哭”首先是作者用来塑造小说人物的独特手法,这种手法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换句话说,从小说的创作角度而论,“眼泪”的意义就是塑造了一个千古不磨的小说人物。正如顾鸣塘先生说:“林黛玉的哭与诗是她的这个形象的魅力所在。”(63)

对于林黛玉眼泪的意义,红学家们还有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它代表着“控诉”。例如马达先生曾说,林黛玉的哭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普天之下女性的共同不幸而哭。“集这些不幸而罪风刀霜剑之恶,率天下之控诉而控诉之,这是黛玉之哭的强烈的思想内容之所在。”(64)韩文志先生也有相同的观点,认为林黛玉的泪“不仅是为了爱,也是对阻扰、破坏这种爱的封建礼教及封建势力的深沉控诉和顽强的抗争。”(65)

作家森林团队原创文章,对作品拥有合法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作家森林(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