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才学野史趣闻

2018-10-25 13:01:53

马经义

林黛玉的才学,主要表现在她的诗才上,所以历来的评论者们也主要围绕她的诗词才能展开论述与评析。的确林黛玉与诗似乎形成了一组不可分割的美丽意象,有人说她是红楼女儿国中最赋诗人气质的少女,有人说她是大观园中最杰出的诗人,有人说她一生的心血全寄予在她的诗稿中。她用诗词发泄自己的痛苦与悲愤,她用诗词书写命运与爱情,同时她还在用诗词为自己缝制生活。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一共写了25首诗词,共计256句,1659个字。所涉及到的诗歌体裁有8种,分别是四言、五律、七绝、七律、歌行、五排、集句和词。对于林黛玉的这种才华,研究者们的评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第一,林黛玉为什么如此有才。

红楼十二钗的才学各不相同。以管理论,王熙凤当属第一。以绘画论,惜春当属第一。以书法论,探春当属第一。然而在作者心中诗才应该排在众才之首,所以曹雪芹笔下的两大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以诗词创作见长的。那么林黛玉的诗词才能因何而来呢!总结各家的观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林黛玉天资聪慧。二是名师指点,这里的名师是指进士出身的贾雨村。三是家学渊源,耳濡目染。四是生于江南,诗词文化繁荣,环境造就。例如王怀义先生说,林黛玉成长中的各方面因素最终促成了她的诗词才学。“首先,以苏州文化为核心的江南才女文化为林黛玉阅读生活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环境。……其次林黛玉的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在林黛玉极小的时候就有意培养她的文学艺术修养以及女子必备的各种生活技能和品德规范。……最后在为林黛玉选择启蒙老师的问题上,林如海夫妇甚为谨慎”(66)最后选中了颇具才华的贾雨村。

第二,林黛玉对诗词的态度。

如果说爱情就是林黛玉的生命,那么诗词就是林黛玉的灵魂。评论者们指出,林黛玉对诗词的创作是积极主动的,她把作诗填词当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把作诗当成心灵的慰籍,情感的告白以及对世俗的控诉。周思源先生曾统计,林黛玉有40%的11首诗是独自之作,即“自由创作”式,这与薛宝钗的“集体创作”式完全不同,这说明林黛玉对诗词的态度是一种积极的,与生命融入的,与生活交织的态度。

第三,林黛玉的诗词特点。

关于林黛玉的诗词特点是评论者们热衷于谈论的话题。综合各家的观点,所论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一是林黛玉的诗歌中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根据周思源先生的统计,在林黛玉的所有诗作中,如眼泪、抛、洒、点点、斑斑等描写泪状的字有44个。关于死亡的词汇有11个,体现哀伤的词汇有100多个。表达孤独感受的词汇有223个。宣泄情感的问句有15句,叹句7句。(67)

二是林黛玉的诗歌善于翻古出新。评论者们指出林黛玉的诗词从题材上看并没有多少新颖,都是一些滥熟的题材,然而就在这种已有的题材下却能够让人耳目一新。例如《葬花词》就是中国传统的伤春诗词,它的主旋律就是怀念、悼亡即将消失的春天和已经枯萎的落花。很多学者都指出《葬花词》的精神是源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也有学者认为《葬花词》受到了唐寅葬花逸事的影响。然而无论寻找什么样的出处,有一点是大家认同的,那就是林黛玉的诗词“翻”出了新意,“仿”出了具有林黛玉特殊气质的韵味。

三是林黛玉诗词中的素材多用花卉作为意象的依托。李小兰先生曾指出,“桃花”成了林黛玉笔下的主要素材。《葬花词》《桃花行》等具有代表性的诗作都是围绕“桃花”铺陈的。李小兰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文的类比,总结出桃花的两大内涵“一类指向生命,借桃花来咏叹生命的美丽与青春流逝的感伤;一类指向女性,借桃花来表达女性的情感、心绪、命运、以红颜薄命来感士之不遇。”(68)而林黛玉正是借用了这样的内涵,在自己的诗文中表现了生命的凋残,青春的易失,红颜的枯萎以及梦想的破灭。

第四,林黛玉的诗词在《红楼梦》中所起到的作用。

虽然林黛玉的诗词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诗词的巅峰,但是其诗归根结底还是作者曹雪芹的诗。对它的解读,评论者们把重点放在了它能塑造什么样的人物以及它能表达什么样的主旨上。换句话说,林黛玉的诗词在《红楼梦》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归纳评论者们的解析,有三种说法。

一是诗歌丰富完善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没有《葬花词》的林黛玉恐怕就不是我们心中的林黛玉了。二是林黛玉的诗词能掀起故事的高潮推进情节的发展。三是林黛玉的诗词构成了宝黛爱情的另一种交流方式,为这段千古不磨的爱情故事增加了色彩。四是林黛玉的诗透露出曹雪芹对女性问题的思考。王海燕曾评析说:“从《葬花词》到《桃花行》,到《五美吟》,再到《柳絮词》,林黛玉诗词不仅表达了她作为女性个人的情感体验,而且对女性同类的命运有一种觉悟,不愧群芳之代言,也是历史上所有女性的代言人。她的整个的人,她的情,她的诗,都无愧于这一点。她的生命,由此显示出非凡的意义和光辉。可以说,曹雪芹写出了林黛玉,也就写出了中国红妆的一部青史。”(69)

第五,林黛玉的诗词所散发出的哲学思考。

在评论者们看来,《红楼梦》可谓字字珠玑,林黛玉的诗词除了它作为小说文本所应有的功效以外,还包含着深厚的哲学反思。例如薛海燕就指出,林黛玉的诗词表现了人与自然生命的共感共振,以及回归历史上伟大的人格。所以我们在林黛玉的诗文中除了能感受到诗意美以外,还能与屈原、阮籍、陶渊明、陈子昂等古人心灵相通,神交意会。再如成穷先生说:“从《葬花词》的诗句中,从无数伤春悲秋的作品中,我们听到了人和文人,自然和历史、天命和人命交织而成的深沉旋律。这林黛玉,曹雪芹和中国文人发出的最为焦虑痛苦的呼唤!”(70)

作家森林团队原创文章,对作品拥有合法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作家森林(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