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飞越死亡之路!听远征军后人在南沙讲述当年抗战故事……野史趣闻

2018-10-25 13:01:07

宣讲抗战史

发扬抗战精神

黄埔精神、敬业精神

家国情怀

中国远征军后人为我们讲述

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日前,南沙区非公党委举办“重温抗战记忆,不忘奋斗初心”为主题的非公企业“三新讲习所”第四场活动,参会人员先到榄核镇湴湄村,参观星海故里“三新讲习所”及星海讲堂,学习借鉴讲习经验。随后,在功夫党校开展主题讲习活动。

此次讲习活动的主讲人耿嘉陵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中国远征军军官耿荫龙的儿子。在父亲离世后,耿嘉陵整理老人留下的资料,将中华民族的抗战史、父辈身上的抗战精神、黄埔精神、敬业精神、家国情怀整理提炼出来,走到学校、社会大众中去宣传、演讲、传播,为南沙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场激励传承精神

“我现在67岁了,还没有退休,我希望可以多做点事,为祖国贡献力量。”在主题讲习课上,耿嘉陵声音洪亮地介绍自己。随后,耿嘉陵结合十九大精神及父亲耿荫龙一生,讲述了耿荫龙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求学经历、参加中国远征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战斗历程以及抗战胜利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经历。

“三次飞越死亡之路——驼峰航线,在抗日战争中为民族存亡浴血奋战,当再提到这些经历,父亲常说‘这是我们这代人应该做的,凡是有血性的都应该这么做’。” 耿嘉陵慷慨激昂地复述其父曾经说的话。

通过讲述抗战精神、黄埔精神、远征军精神,现场激励与会人员勿忘国耻,传承抗战精神。

与会人员全神贯注聆听耿嘉陵的讲解,当讲习结束时,一名与会党员表示,“太不容易了,感谢革命先烈、军人们的努力,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飞越死亡线抢运物资

“这是父亲在印度用的吊床,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印度天气潮湿,他们那会都是用吊床睡觉的。”讲习活动结束后,小南来到耿嘉陵家中,耿嘉陵将自己珍藏的史料一一展示给小南。

耿嘉陵说,小时候他们兄妹几人还用过一床毛毯,也是当年父亲在缅甸用过的,后来捐赠给了博物馆。

耿嘉陵介绍说,他的父亲耿荫龙1915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户普通的农家。1938年冬,耿荫龙与众多爱国热血青年学生一样,投笔从戎报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1941年秋,身为中尉副队长的耿荫龙受命奔赴缅甸抢运国内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耿荫龙在滇缅公路上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其后,耿荫龙又前往印度,三次飞越死亡之线——驼峰航线辗转印度参与了组建战车营、训练坦克及卡车运输兵、打通中印公路等军事工作。

1949年他随部队在成都起义并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从事汽车整修等方面工作。受到父辈的影响,耿嘉陵也是从事汽车技术方面的工作,他们家族三代人里,共有十几位家族成员从事的工作与汽车有关。

为南沙建设建言献策

2017年,耿嘉陵举家搬迁定居南沙。在父亲离世后,耿嘉陵整理老人留下的资料,积极联系远征军后人、黄埔后人。耿嘉陵说,他现在经常联系的广佛两地的黄埔后人有160多人。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方便与珠三角城市及港澳台联系。耿嘉陵告诉小南,“我现在正在联合内地、台湾和香港等地的黄埔后人共同申请黄埔历史文化遗产,希望黄埔精神可以发扬传承。”

“来到南沙后,我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希望多了解熟悉南沙。但在这个过程,我也发现南沙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不足,比如市政道路、公共交通建设的不合理等。”

作为新南沙人,耿嘉陵积极融入南沙的生活同时,也在积极为南沙发展建设建议献策,为南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把看到的建设发展问题汇总并提出建议通过信访方式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不久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并且也有进行相应的改造修建,相信南沙会越来越好。”耿嘉陵拿出数十封政府回复的信函告诉小南。

编辑:QK

来源:南沙新区报;记者 潘晓婷 齐华伟 梁建媚(摄)

投稿邮箱:nanshanet@126.com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作者:广州南沙发布(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