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爆发,日军为渡黄河,竟阴险地请出一件“国宝”级的武器野史趣闻
1943年,以美、英和苏联为代表的同盟国,对德、意和日本这些法西斯轴心国,从战略防守,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
日军为了挽回太平洋战场上的颓势,决定对汤恩伯的第一战区发动一次中原战役,打通中国东北到越南的交通线,一并解决中美双方布设在沿海地区的飞机场,解除停在飞机场上的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空中威胁,并保证日军在中国临海上的所有航线的安全。
当时,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最愁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渡过黄河。可是汤恩伯最大的依仗就是有黄河作为天险,完全可以阻挡日军于河南省外。
当时汹涌澎湃的黄河上,有一座进入河南地界的唯一通道——黄河铁桥。这座黄河铁桥1906年建成并通车,这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而且绝对是黄河上最坚固,也是最繁忙的一座桥梁。
1938年2月,为阻止日军长驱直入,黄河铁桥从第39孔至82孔的跨河水面段,全都被中国军队里的工兵用炸药进行了破坏,事后,国民党军工兵部门,还给汤恩伯打了一个报告,称:日军即使派出最优秀的工兵,亦需3到5年方可修复通车。汤恩伯信心满满地认为,日军并没有大型的舟楫渡船,只要他在黄河岸边,设置一只重兵,据险死守,绝对会给渡河的日军以重大的杀伤。
可是汤恩伯并没有想到,日军在发动豫中会战的前一个月,即1944年3月,便派出工兵,开始任性地修复被毁掉的黄河铁桥,日军工兵开始架桥时,汤恩伯确实紧张了一阵,可是随后看到前线报上来的战报,他呵呵笑道:“日军想在黄河上修桥,这绝对是在做梦!”
中国军队在黄河南岸架起了五七炮,日军刚刚架起了一段桥,五七炮便开始怒吼,不仅将新架起的桥炸飞,那些修桥的日军一个个赤身露体(随时准备跳水)“咕咚,咕咚”地跳进黄河,忙不迭地泅水逃命了。
日军表面上虚张声势地的架桥,其实这是冈村宁次在玩的障眼法,他暗中向日军陆军总部打了一个报告,急调国内最先进的架桥机到前线对他的部队,进行支援。
(卓部服四郎著《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三册,关于日军架桥机的记载)
随着全日本唯一一台架桥机运抵黄河北岸,中国军队面临的局势立刻变得严重了起来。架桥机全日本仅此只此一台,简直堪称国宝。这台架桥机本是为攻占苏联,横渡鸭绿江而准备的。现在为了中原战役,急调到了黄河岸边。
这台架桥机开始工作后,汤恩伯第一战区配备的五七炮便失去了作用,因为那35组的重型桥架上面,都有极厚的钢板保护,五七炮的炮弹发射到桥架的钢板上,根本无法洞穿钢板,就好像给桥架挠痒痒差不多。
日军为了配合修桥,冈村宁次还调来一个中队的100毫米加农炮,一个大队150毫米的榴弹炮,每天向汤部的守军狂轰两个小时,雨点一样的炮弹,炸得黄河南岸的汤部守军,全都躲进了山洞中,不敢出来,而日军的修桥部队,在这两个小时内,加紧修桥,桥身一点点向黄河南岸逼近。
(此图于本文无关,配合阅读,并非当时日军架桥照片)
汤恩伯觉得事态严重,急忙将情况报告给了重庆军委会,重庆军委会经过研究,决定派中美空军混合团,先后多次对日军抢修的黄河大桥进行轰炸,但都没有成功,反而有10架飞机的飞行员英勇地献出了生命。
汤恩伯部队士兵的心思,当时真的没有用在如何阻止日军架桥上,他们白天象征性地打几炮,每到晚上,士兵们就举着火把,在黄河南岸四处开始捡拾日军的炮弹片。
遍地的炮弹片很容易地就捡够几百斤,然后士兵们就用骡子,将其驮到镇子上去卖,一开始的时候,卖的钱用来换酒买菜,后来买了棉花和布,偷偷地做了些御寒的棉被。还有的人用卖炮弹皮的钱,购置了鞋袜……
可以说,防守黄河南岸的国军,纪律松散,根本就不像一只打仗的队伍,更像一群“捡破烂的”丐帮。
一个月之后,日军在现代化的造桥机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了黄河铁桥的铺设工作,让汤恩伯利用黄河阻挡日军的作战计划彻底破灭。
(此图于本文无关,配合阅读,并非当时日军架桥照片)
日军在突破黄河天险后,从内蒙古调来的第三战车师团一马当先,就开始在中原大地上肆虐。日军的坦克和装甲战车,组成了铁甲洪流,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很快就让第一战区的黄河南岸防线彻底崩溃。
而汤部的40万大军,在汤恩伯、蒋鼎文和胡宗南的指挥下,一边抵抗,一边败退。在1933年4月18日到5月25日的37天之中,虽给敌人以大量的杀伤,但国军却也损兵折将20多万,丢失中原城市38座,一场中原会战的大惨败,震惊了国人的神经,让媒体一片哗然。蒋介石这才意识到了现代化武器在当代战争中起的决定性应用。
蒋介石急忙调陈诚去了河南,经过在伏牛山的一番布置,日军攻势受阻,中原的局势才算稳定了下来!……
关注更多好玩有趣的历史内容,请加微信公众号lichuchu430
本文作者:历史解密坊(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