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手之死(zt)野史趣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此等千古绝句的“七绝圣手”王昌龄才华超群,却命运多舛,令人长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任何人读了盛唐诗人王昌龄这首七绝,我想都会和我一样,过目难忘。这首在盛唐诗风中很有代表性的绝句,不仅节奏明快,音调铿锵,而且寄慨深远,境界开阔。如此情怀,出诸如此灵动的诗句,这在如李白、杜甫这样诗仙、诗圣辈出的唐代,也可占据一席显要的位置。它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并非过誉。王昌龄因为此诗和其他一些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而被称为“七绝圣手”,也是当之无愧的。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相关记载,王昌龄有集5卷;《全唐诗》编者则云王有“集6卷”。在《全唐诗》中王诗编为4卷,收诗181首。多为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离别之作。可能因为我是军人,对军旅生活有些亲身体验,也多次去过边塞地区采访,故对其边塞军旅诗较多留意。其《从军行》中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其《出塞》中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乾。”如此等等一些诗作和本文开头所引的那首一样,今天读来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足见王诗的艺术魅力。
我曾经疑惑:据我看到的史料,并无王昌龄在边塞任职的确切记载。他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出色的边塞军旅诗呢?当代一些研究王昌龄的学者,对此提供了一个视角 。
初唐国力强盛,为开拓国土而战事频繁。有功边将例受朝廷重用。“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资治通鉴》卷216),且边将在外有权表奏选任自己的幕僚。因此,仕人往往出塞谋求出路。王昌龄与当时其他许多边塞诗人一样,除胸怀韬略、受建功立业之志驱使之外,谋求升迁亦其原因之一。他在《少年行》中,就借赞美西陵少年,透露了自己的志向:“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惟愿燕山铭。”学者考证他确曾出塞,且曾出塞两次(见李原培《王昌龄两次出塞路线考》)。这样,他未明确任职边塞而远赴边地亲历其境,写出那些非亲历者难出其笔下的真切之作,就不难解释了。
但我们若要更多地了解王昌龄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特别是他为何被称为“七绝圣手”,则不能只读他那些边塞军旅诗,同样不可忽略他那些为数不少的离别诗和写包括闺情、宫怨的妇女题材诗。而这些诗,流传最广的多是七言绝句。比如人们熟知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春宫曲》)这等构思精巧、音律悦耳、情感如泉水一样流动的诗作,确如论者公认,可与李白的七绝媲美。
有人作了个统计:《全唐诗》所收王昌龄的诗作,七绝最多,有74首,占了近一半。其中不少已成为我国诗歌的珍贵遗产。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其曾任江宁县丞,故称),应主要归因于他在七绝写作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也可能因为他的诗名太盛,慕其名而登门求教者甚多,他不得不开坛授课。由此形成的《诗格》这本诗论手稿,后来被日本僧人空海携入东瀛,得以流传至今。
很可惜,很令人愤慨:这样一位才华超群的诗人,竟死于妒才者之手!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大赦天下,王昌龄得以离开远处僻壤的龙标贬所(今湘西黔阳),北上安徽亳州就任新职。也有说他是北上返乡。他的家乡一说是太原(见王运熙《王昌龄的籍贯及其失题诗的问题》),一说是长安(见李云逸《王昌龄小传》,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不论是太原还是长安,都不必经安徽亳州。我倾向于他是去亳州就任新职一说。史载:亳州刺史闾丘晓“为人愎戾”(刚愎自用,暴戾),又妒才,找了个茬,把他杀了。王昌龄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旧唐书?文苑传》说他不拘小节,找他的茬不难找到,但绝不至于问成死罪。我倒是相信他在《芙蓉楼送辛渐》那首诗中的自我剖白:“一片冰心在玉壶”,自许光明磊落,心如一片明洁之冰冷藏在玉壶。他“久于贫贱”“多知危苦之事”(见其《上吏部李侍郎书》)。因此,对政治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常流露出不满,这从他的一些诗包括边塞题材诗中的某些同情征夫怨妇的内容,也可看出来。一个原本归附并有功于唐朝,因被诬陷而发配湘西,思归故土吃牦牛肉的少数民族落难将领,他也以悯伤之情纳入笔底(见《箜篌引》),并写下“怜爱苍生如蚍蜉”“便令天下休戈矛”这样的诗句,表达他体恤苍生、停止征战,实现民族团结的愿望。这极为难得,也可能招致非议。加之他“不矜细行”,乃至引起“谤议”(见殷璠《河岳英灵集》),因而很可能让闾丘晓抓住把柄,为其“所忌而杀”(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一个轻忽俗见、行为不守常规的诗人,是气量狭小之人所难容的。“七绝圣手”,从此绝响!读王昌龄读到这里,不禁抚膺长叹。
叫人解气的是:忌才者遭到了报应。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史思明党羽围困战略要地河南睢阳,河南节度使张镐命闾丘晓出兵解围。闾丘畏战,按兵不进。镐至,睢阳已陷。镐怒,杖杀之。行刑时,闾丘求饶:老母亲在,请饶我一命。镐反问:王昌龄的老母,谁来赡养?闾丘无言以对,终被杖杀。张镐未必是存心为王报仇,但他在李白、杜甫获咎时曾施以援手,李、杜且曾有诗酬答。由此看来,他的爱才之心在王昌龄和闾丘晓这场官司纠葛中,是不会不起作用的。
这个闾丘晓也写过诗。《全唐诗》收了他一首五律,没什么新意,有的句子且不协律。少才而又妒才,碰到张镐这样爱才而又富有正义感的人,可说是撞到了枪口上。这正应了一句老话:恶有恶报!
(来源解放军报)
本文作者:第8财经(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