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明朝太监,和郑和干着同样的事儿,可他却并不被世人熟知野史趣闻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相信大家早已熟知,可在同时期,还有一太监,干着和他一样的事儿,曾九次受朝命出使奴儿干(黑龙江下游地区),对东北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就是亦失哈,海西女真人,明成祖时期著名的宦官。

公元1409年,明廷决定在特林地方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流域各地军政合一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奴儿干是指黑龙江下游的支流亨滚河,即今俄罗斯阿姆贡河入黑龙江的河口一带,那里峰峦重重,江河纵横,地势险要,东控黑龙江入海口,隔鞑靼海峡与今天的库页岛相接,西连黑龙江中游与松花江海西女真人地区,是东北边疆甚至是东北亚东端的枢纽之地,中国历代王朝都对其十分重视。
由于亦失哈来自海西,出身女真族,会女真语也会汉语,既熟知东北地区的风土民情,又熟知明朝的典章,所以明成祖在选配奴儿干地区的官员时,他便成了候选人之一。

两年后,明成祖任命亦失哈为钦差太监,率领官军千余人,乘坐大船25艘,护送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康旺等官员前去赴任,并巡视所辖的卫所。亦失哈率领官兵及随行的人员进入奴儿干辖区之后,对各族首领表示了亲切的慰抚,向他们宣讲了朝廷对奴儿干地方的招抚政策,并赏赐给他们衣服、布匹、粮食等。
由于亦失哈一行的努力,次年,奴儿干地区乞里迷、囊加尔等处野人女真头目共1780人,一道来京,向朝廷进献贡品。都司下辖的卫所,也迅速增加到了184卫和20个千户所。
此后,亦失哈又数次奉明成祖之命到奴儿干巡视地,并完成了招抚女真各族的任务。明宣宗即位后,他继续实行祖父对东北的抚恤政策,在派遣郑和继续出使西洋的同时,又数次派遣亦失哈出巡奴儿干。

亦失哈在第二次巡抚奴儿干时,曾在距离黑龙江入海口150公里处的特林修建了一座永宁寺,并刻下碑文,作为曾经来此的证据。碑文用分别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记述了亦失哈巡抚奴儿干的由来。该石碑现存于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
那么亦失哈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巡抚奴儿干呢?其实从大方向来说,他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一样的,都具有弘扬皇室权威的性质。
亦失哈巡抚奴儿干,为促进大明朝各民族团结与交融,以及东北亚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当时黑龙江地区和日本进行贸易的丝绸“虾夷锦”的远销海外,更是扩大了东北亚地区的海外贸易,使得东北亚丝绸之路在明代达到了巅峰。

但长年的出巡最终还是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当时的明廷奉行的是一种“厚往薄来”的政策,各部族向明廷进贡的物品,远不抵明廷赏赐的物品,因此从经济角度来说,明廷在这方面的投入可谓得不偿失。
除了对奴儿干各部族的赏赐之外,明廷对亦失哈随行官兵的投入也颇多。据《明宣宗实录》记载,新皇帝对亦失哈远赴边疆很满意,所以在宣德二年二月,“赐往奴儿干及招谕回还官军钞:千户一百锭,百户八十锭,旗手四十锭,命辽东都司给之”。
因此,在亦失哈九巡奴儿干之后,朝廷最终以花费过巨为由,终止了这一行动。

此后,亦失哈被调往辽东任镇守太监,与总兵官一起负责辽东防务。后失利被弹劾,于公元1450年奉诏回到了京师,结束了在辽东16年的生活。
时光如梭,亦失哈当年北巡的路上早已增添了无数的新故事,但他九巡奴儿干这段历史不应该被世人所遗忘。
本文作者:古历小军(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