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那些事儿之明朝的太监为何地位那么高?野史趣闻

说起太监,很多人对他们是不屑的,觉得这部分群体是不健康的,说话娘里娘气,没有男子应有的气概,虽说也算是公务员,在某些朝代是要靠关系才能进宫当值的,但他们无疑是可怜的,但凡有点办法的家庭,绝不忍心让孩子受这种罪。因为在自宫的那一刻,就已经低人一等,卑贱一尺了。

太监千千万,出名的或者说成就大事的很少,我们熟知的有秦朝的赵高,他可以凌驾于皇帝之上,若非秦朝短命,赵高的地位还会更高的;东汉的张让,以他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唐朝的高力士,皇帝的宠臣,天宝初年,高力士就被封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并进爵为渤海郡公。后来,他又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是正儿八经的正三品高官。

而太监权力最大的朝代当属明朝。以魏忠贤为代表的明朝太监是一个非常特异的群体。他们受到皇帝严重的信任。皇帝依赖他们程度比任何朝代的太监都要猛烈!闹到后来,阉党与东林党死掐,皇帝只能靠太监来联系和制约文武百官。到了明末,宫内大小太监达10万人之众,简直都赶上御林军的人数了。当然,权利大了,财富也会跟着多起来,魏忠贤聚敛财务,小金库可敌国,就小编在转转上买的这种铜钱,魏忠贤至少有一整屋。正是这种不良风气,加上太监权利达到顶峰,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后来的清朝,虽然沿用了许多明朝的体制,却没见太监们兴风作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明朝对无意中太监放权太大了。

明代大臣给皇帝递上奏章后,皇帝答批,无论是口谕或票拟,必先经过以太监为主体的司礼监或东厂,再走朝廷各部各司的程序。这种政治制度设计,必然给了太监们营私舞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极好机会。满清从康熙皇帝起建立的南书房,后来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这些部门就皇帝的“中央办公厅”,为皇帝掌管机密,策划咨询,批阅章奏,出谋献策,直接听从皇帝的各种差遣。而内廷的太监们由内务府及敬事房管着,和军机处八杆子都打不着,和皇帝中间也隔了两层。因此,即便是后来的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们嚣张得瑟,也无法直接干预朝政,得不到实际的朝廷大权。
正是这种制度,才使得宦官成不了害。
本文作者:拇指太原(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