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红二代”中排名前六的英雄野史趣闻
如繁星般的三国初期英雄,其后代还有几人能称雄?
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群雄争天下,各路英雄可谓如繁星般灿烂,无论如何排名,那都无法令人信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然而,在这般英雄沉寂之后,他们的后代表现如何呢?这些“红二代”又有几位能够称得上英雄呢?而且这些英雄又该如何排名呢?翻看《三国志》,丁丁认为,虽然在三国初期英雄无数,但到了“红二代”这一代,虽然绝大多数“红二代”承袭父辈和爵位,有的甚至是职务,而且还很高,但真正称得上英雄的“红二代”似乎寥寥,没有几个,绝大部分陷入平庸,远不及其父辈创下的丰功伟绩,而功绩超过父辈的“红二代”更少。虽然很少,但不代表没有,无论是谋略还是军事指挥能力,还是有几个能够称得上英雄,甚至有个别超过了父辈。这些能够称得上英雄的“红二代”到底是哪几位呢?他们该如何进行排名呢?丁丁反复阅读《三国志》,认为能够称得上英雄的主要有以下六位,按照其成就排名应该如下:
曹丕,唯一称帝的“红二代”。
第一位当属曹丕。曹操当属三国时期最伟大的英雄,他的丰功伟绩自然无须在这里描述。曹操之后,接替其位置的儿子曹丕,那应该也是所有“红二代”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他的主要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废除汉献帝,建立了魏国。本来就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在曹操之后,曹丕再也不谦虚,也不含糊,继位之后第一件是就是逼迫汉献帝禅位,是三国时期唯一称帝的“红二代”,而且也是平稳过度,没有出现血腥事件,汉献帝也是安享晚年,值得称道,而且这一传统一直到三国归晋,开创了中国有文字历史以来的禅让制的最佳历史时期。
二是开拓了疆土,维持了祖国江山的基本原貌。曹丕虽然没有统一中国,但在他的手中,不但平定了北方,完成了父亲没有完成的伟业,而且让东吴称臣,并且征服了西域,设置了戊己校尉,让汉朝的江山在曹丕手中基本能够保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开拓了疆土,稳定了边界。
三是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曹丕继续实行屯田制,稳定了社会秩序,解决了战争带来的通货膨胀,减轻农民负担,北方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在三国时期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经济方面并不比当时的东吴逊色,远强于蜀汉。
四是禁止厚葬,影响至今。曹丕在历史上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最伟大功绩就是禁止厚葬,并且号召家人、大臣亲自带头,而且自己立下遗志亲自示范,直到现在都让我们感动。
五是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同样深远。曹丕不但自己是三国时期的伟大诗人,与其父亲曹操和弟弟曹植并称“三曹”,而且他对文化尤其是文学方面的重视那也值得称道,在做太子时就对当代文学进行点评,而且在倡导中国文学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司马昭,谋天下的“红二代”。
第二位当属司马昭(包括司马师)。司马昭作为曹操手下的伟大谋士之一司马懿的儿子,其成就也是可圈可点,并不比父亲司马懿逊色,主要功绩有三个方面:
一是南征北战,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昭早年随父亲司马懿南征北战,多次抗蜀攻吴,鲜有败绩,支撑了曹魏三国之中最大的局面,是三国中末期曹魏的栋梁英雄。
二是攻灭蜀汉,促进国家统一。司马昭率领大军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将蜀汉消灭,为实现祖国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促进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无论如何,这样的功绩无人可以替代。
三是为建立西晋奠定了基础。司马昭虽然未称帝,但为建立西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无可指责,毕竟,江山在更有能力的人统治之下,那是好事,这也是历史规律,否则,国家不会进步。
陆抗,东吴最后的大都督,也是东吴最后的支柱,应该是最具魅力的“红二代”。
第三位当属陆抗。陆抗是东吴大都督陆逊的儿子,父亲英雄儿好汉在他们之间得到了体现,20岁就扬名天下。他之所以能够排名第三,主要理由有四个方面:
一是20岁之际为父亲洗冤,感动孙权。父亲陆逊在晚年由于参与太子之争,最终含愤而死。才20岁的陆抗,面对他人告发其父亲的20条罪状,他是逐一核实和对答,消除了孙权对陆逊的猜疑,孙权最终销毁了所有告发陆逊的材料,保全了父亲一世英名,从而也深得孙权的信任,流泪向其道歉,初步显现其伟大才能。
二是寿春救援,扬名天下。公元257年,曹魏将领诸葛诞降吴,才31岁的陆抗率军接应,大败魏军门牙将,从此扬名天下,陆抗的军事才能开始显现。
三是西陵会战,大败曹魏,名震千古,东吴政权得已延续。孙权死后的东吴,由于内部斗争激烈,曾经的五大托孤大臣在内部斗争中被杀,但由于陆抗的横空出世,让东吴政权得已延续,在公元272年的西陵会战中,大败三国末期著名的曹魏大将羊祜率领的大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再现出其父亲陆逊的伟大军事才能,此时已叫晋军的羊祜大军最终以惨败收场,西陵会战,可以谐美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此战之后让羊祜不得不感叹:陆抗在,吴不能谋。
四是尽忠职守,心怀国家。陆抗的才能其实不仅在军事方面,他其实也是书生挥剑,他最大的才能应该在治国方面。可惜的是东吴后主孙皓荒淫残暴,胡作非为,任由宦官何定把持大权。即使如此,陆抗多次上书,对孙皓是苦口婆心,而且尽最大的努力挽救有才能的人,可惜的是,有着文韬武略的陆抗并没有得到孙皓的重视,将他的建议丢在一边,并不采用,即使如此,陆抗在边疆尽忠职守,既安民,又稳定军心,即使在日渐衰落的东吴,依然保持了西晋不敢南下的局面,因为有陆抗这面大旗在,直到陆抗病逝。没有了陆抗的东吴,瞬间就被西晋灭亡。
诸葛恪,或许是唯一全面超越父辈的“红二代”,可惜自负死于内斗。
第四位当属于诸葛恪。诸葛恪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的儿子,其父名气很大,治国有才,但军事才能却一般,所以,在三国时期如繁星般的英雄中并不突出,但因其弟诸葛亮闻名天下,而且孙吴与刘蜀是盟国,所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名声显赫,成为孙权手下少有的重臣。儿子诸葛恪也是少年成名,在20岁左右就扬名天下,成为孙吴五大托孤大臣之首,他或许是“红二代”中唯一超越父亲的英雄。诸葛恪能够在“红二代”中排名第四,主要理由有三个方面:
一是平定山越,充实军力,展现非凡治国才能。三国时期,由于连年混战,相互南征北伐,兵员消耗很大,所以,寻找兵源就成为当时各国的重要任务。当时的东吴,山越人民反对战争,不愿意当兵,尤其是丹阳一带,民风凶悍,经常与朝廷作对,一直成为东吴政权的心腹大患,但一直无力征讨,诸葛恪主动请兵,称不但能够平定山越,而且还能获得四万兵源,当时其父亲诸葛瑾认为他不会成功,而且也会给诸葛家带来后患,但诸葛恪认为一定能够成功。在平定山越的过程中,诸葛恪确实表现出了非凡的全方位才能,既用军事围困,又抢收其稻谷,还安抚民心,不与山越人交战,将山越人迁出山进行教化,最终让山越人信服,纷纷归附,收服山民达十万,选其中四万余人编入军队,自己统领一万,其余的分给其他各位将领统帅。这次平定山越,显示了诸葛恪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为诸葛恪的未来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受诏辅政,获得民心,展现其卓越的影响力。公元252年,孙权病危,召集诸葛恪、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处理身后事。第二天,孙权去世。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杀死孙弘,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孙亮即位后,拜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为收取民心,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每一举措,都尽量给百姓以德泽实惠,民众无不高兴。正是诸葛恪展现出的卓越治国才能,深得民心,成为当时东吴政权中最有影响的人,确实展现出了诸葛家族的治国风采。
三是东兴大捷,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魏国想利用孙权新亡之机,司马师发兵攻吴,集结东兴,当时魏军仅架浮桥的军队就达到7万,军情十分危急,诸葛恪亲自率领四万大军到东兴,在极为不利的局面下,诸葛恪与丁奉一道率领各将领出奇兵,利用难得的天气原因,突袭制胜,大败魏军,魏军因争渡浮桥超载而断,落水及互相践踏的死者皆有万人,魏将韩综、乐安太守恒喜先后遇溺,毌丘俭、王昶等得知东兴兵败,皆烧营退走,并留下大批军需物资,被吴军缴获。东兴之战是三国末期少有的以少胜多的辉煌战役,而且在万分紧急的形势下,竟然能够大获全胜,确实展现了诸葛恪的军事才能,远远超越了其父亲诸葛瑾,诸葛恪也因此成为东吴的核心人物。
可惜的是,诸葛恪在东兴大捷之后,失去了一个英雄应该的风范,开始轻敌,最终导致新城兵败,这也是诸葛恪最终不及陆抗的根本原因。其实新城战役诸葛恪还有翻本的机会,可惜内部斗争已让他陷入危险,另一托孤大臣孙峻借此与后主孙亮设计残杀了诸葛恪,并且夷灭三族,诸葛一族从此在东吴没有后人,已经衰弱的东吴从此更加羸弱,离灭亡已不再遥远。虽然后来被平反,但失去如此文韬武略的诸葛恪,对于衰落的东吴来说已无济于事。
钟会,在“红二代”中能力非凡,可惜小人品质。
第五位当属钟会。钟会是曹操手下有名的谋士、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楷书鼻祖”钟繇的儿子,其父亲虽然在谋略方面称不上伟大,但最终位列三公,同样是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英雄,何况,钟繇的才能并非主要在谋略方面。但到了儿子钟会时期,书法依然了得,其文韬武略似乎更非凡,在三国末期,那是不可多得的英雄。钟会排名第五,主要理由有两个方面:
一是谋略寿春,扬名天下。公元255年,大将军司马师东征寿春,在家守丧的钟会算准诸葛诞不会出力,设计逼反诸葛诞,后设计东吴守将全怿,逼迫其投降,攻破寿春,钟会功劳最大,被称为张子房,深得上下喜欢,从而扬名天下。
二是与邓艾一起灭掉蜀汉。当时司马昭想灭蜀汉时,君臣皆认为不行,唯独钟会提议蜀汉可取,于是和邓艾各率一支部队西征蜀汉,最终逼迫蜀汉大将姜维投降,为灭蜀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钟会的缺点也很鲜明,既有小人品质,而且独断专权,害人无数,插手朝廷大小事务,害死嵇康等人,既逼反诸葛诞,又杀害了许褚儿子许仪,还挤兑同时率领大军西征灭蜀的大将诸葛绪,独揽军事大权,并与投降的姜维一起谋反,想据蜀而独霸一方,号召天下起兵灭掉司马昭。最终因为部下起兵而死于兵变。
曾经的大英雄,沦落到位居刘备手下,但依然是能力非凡的“红二代”。
第六位当属马超。马超是东汉末年重要军阀之一马腾的儿子,随父南征北战,早就闻名天下,在父亲死后成为曹操南征前仅存的七大英雄之一。他能挤进“红二代”英雄榜,那也不是虚名,理由有三:
一是承父割据,威震一方。公元208年,马超承父割据,成为当时仅存的七大英雄之一,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在失败之后为何匆匆北上,不再南下,就是害怕马超和韩遂在后方发动攻击,可惜,马超和韩遂内斗,没有对曹操形成威胁,后来,周瑜建议联合马超夹击曹操,可惜周瑜英年早逝,此计划最终没有实现,但足以说明马超在当时各大英雄中的影响和威望。
二是渭水大捷,差点要了曹操命。公元211年,曹操亲自带领大将徐晃、朱灵、许褚、张郃等率兵西征,在渭水一带,马超突然率领步骑万余大军杀了出来,曹军大乱,急忙渡河,在渡河的过程中,曹操是几乎丧命,曹操终于脱险之后,安抚军心笑道“今天差点被小贼害了。”
三是辅佐刘备,成为刘备手下四大将之一。后来,马超辅助刘备,在汉中一战,再度扬名天下,刘备称王,马超为左将军,其实是最大的将军,引来关羽不服气,还要写信给诸葛亮,要与马超比试高下,真是童趣得可以。
除此之外,灿若繁星的三国初期英雄后代,能够称得上英雄的确实再也难以发现,即使是诸葛亮的后代诸葛瞻,那也只能是光荣殉国,没有亮点值得称赞,而其他英雄如刘备、孙权的后代显然不值一提,而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徐晃、许褚、于禁、张郃、关羽、张飞、赵云、法正、黄忠、周瑜、鲁肃、吕蒙等英雄的后代实在太平凡,并没有多少丰功伟绩值得称道,绝大多数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虽然也是位高权重,表面上也是谋臣武将,但实在是徒有其名,实在不能称之为英雄,也就谈不上能上英雄榜。
本文作者:丁征宇(今日头条)